本报讯(记者 伍斌)前天与昨天,上海歌剧院排练厅里中国音乐学院指挥系系主任、国家大剧院合唱团指挥吴灵芬正为26日晚 《春天来了·中外合唱精品音乐会》精心调教着上歌合唱团。与以往专业院团关起门来排练不同,排练厅后场坐满了来自社会各界的合唱指挥们。两天机会难得的“名家公开课”,共来了近八十人。
吴灵芬的指挥艺术融贯中西,其严谨的治学态度、独树一帜的吴氏教学方法和授课艺术,更使她成为当今音乐教育界、尤其是合唱界的冒尖人物。这次,她通过大师班式的系统强化培训合唱队伍,也留下了提高上海合唱整体水平的真知灼见。
吴灵芬教授认为,合唱指挥最忌讳“做操”,对作品的感知力和对人声的认识及应用是合唱指挥的必备基础,在公开排练中,她也将这两大要素充分体现。从中国艺术歌曲到西方经典《哈利路亚》,再到西欧小品《拉辛之歌》,每一首曲目,甚至每一句歌词,她都能解释、表达其内在的含义及情绪;段落间的衔接呼应、声部间的进出避让,都以手势、眼神或是脚点给予提示;对难句、要句的呼吸、咬字、内心节奏等技术处理,亦都通过示范清晰地传递给队员。所谓“手之妙韵源于心之妙思”,她的指挥便是最生动的诠释。
“合唱是人们进入音乐殿堂的最佳途径,是普及素质教育最适合的手段。每个人都拥有天然的嗓音,而声音之美是一切器乐都无法比拟的。”这也正是吴灵芬教授出国后,毅然从交响乐及歌剧指挥改学合唱指挥的原因。在她看来,“合”的过程让队员通过集体克服困难的过程培养团队精神,也提供了人情、情爱的人文教育,净化心灵、陶冶情操。她认为,“合唱队里没有我,只有我们”的观念,也正是一种国民精神的教育。吴教授从指挥自身的艺术认知、指导观念开始讲起,把众口齐声的气场传达给每位合唱团员,再让他们辐射到身边相邻的人,这样的演示,让受邀旁听的华师大、同济附中、二军大、浦东文化艺术指导中心、老教师合唱团、中福会少年宫等单位的指挥们大开眼界。
吴灵芬提出,现在我国的群众歌咏活动很活跃,合唱几乎普及到了社区,但整体水平却和其他国家有着相当差距。相当一部分合唱团甚至只是在“对着简谱大齐唱”中自娱自乐。 “多让大众听到专业的合唱演出,让大众知道什么才是‘好’的合唱,才能逐步引导群众合唱事业良性发展。 ”
“作品缺乏”是目前另一个严重制约国内合唱水平提升的因素。这次为上歌合唱团排演合唱专场音乐会,吴教授兼顾各合唱形式,精挑了一些新作品,如无伴奏合唱《意大利色拉》、男声合唱《渔歌》、女声合唱《好人好梦》、混声合唱《地球累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