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者在教授学生《战台风》这一古筝曲时,向学生讲述古筝曲第一部分节奏快速强烈,曲调热情洋溢,表现了码头工人生气勃勃,热火朝天的劳动景象;第二部分采用左右手在筝柱两侧反向刮奏,发出混乱而强烈的音响,渲染了强台风袭击码头的惊险气氛;第三部分用筝模拟呼啸的台风滚滚而来,描绘工人与台风的博斗,激昂向上,隐含着必胜的信念;第四部分以悠扬的旋律,抒发工人胜利的豪情。最后是第一段的再现,工人们重新投入紧张而热情的劳动。通过笔者的一边讲述一边示范,学生真实的感受到了码头工人英勇奋战台风的英雄形象,学生在演练这首曲子的时候也变得激情澎湃,仿佛自己就是正在与台风搏斗的勇士一般。
古筝音乐的表现力是由诸多要素有机结合而产生的,任何一种单一的要素都不可能形成音乐。同时,相同的音乐要素,不同的学生演奏出来也会有不同的表现,最重要的是启发学生凭如何自己的感受去明确地体会、理解音乐。因此,培养学生对古筝音乐的审美感知能力是一个渐进的、复杂的过程,需要古筝教师坚持把对学生审美感知能力的培养融入到儿童古筝教学之中。
三、培养学生对音乐的丰富想象力
在古筝教学中应不断引导学生提高对音乐的领悟能力,以此不断提高他们对音乐的审美领悟能力,而音乐想象力又是音乐审美领悟能力提升的关键。如《渔舟唱晚》是一首优美、典雅而富有情趣的曲子,它描写的是美景如画的湖面、夕阳西下辛苦了一天的渔民满载而归的情景。在教授该曲时,应当把这种境界讲出来,让学生们去体会,去想象。但是由于学生感性经验的贫乏,思维发展处于初级阶段,因此在音乐学习中,想象的材料也就比较缺乏,想象的空间也会受到影响。而网络资源的介入无疑给学生提供了大量的想象材料,为展开丰富联想打下了基础。
笔者在教授《渔舟唱晚》这一古筝曲时,预先布置学生在家人的陪同下去海边观察满载而归的渔民们的喜悦之情(没有这一条件的学生可以通过观看视频获取间接体验),上课时让学生观看一段渔民生活的纪录片,以此加深学生对渔民的了解,最后播放古筝曲《渔舟唱晚》,让学生在乐声中再一次体验美景如画的湖面、夕阳西下辛苦了一天的渔民满载而归的情景。通过一系列的课前准备,当笔者再教授《渔舟唱晚》之时,学生就很容易产生想象,如此一来,学生不光轻松愉快的学会了这首曲子,同时还完成了对音乐的审美教育。
学习古筝是一项周期性长、实践性强的音乐活动,教师除了要拥有个人所具备的审美修养、较高层次的音乐艺术修养、广博的综合艺术知识和在教学中重视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不断提高学生学习古筝的兴趣,增加学生练琴的耐力和持久力之外,更重要的是增加他们演奏古筝的表现力,培养其创造力,使音乐艺术净化心灵、陶冶情操、启迪智慧、情智互补的作用和功能得到有效的发挥,以利于学生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为其终身热爱音乐、热爱艺术、热爱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
本文作者为雅飞,请勿用于商业用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