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160多人的规模,铁路距离2294公里,70天的紧张筹备,两场演出加一场彩排,这一串数字背后体现的是一种坚持,一种对歌剧事业的不懈追求。
应广州大剧院邀请,3月15日至21日在学院党委副书记逄焕磊的带领下,我院歌剧中心主任郭淑珍教授、声歌系副系主任马洪海和管弦系系主任赵瑞林教授及声歌系、管弦系部分师生,携俄罗斯经典歌剧《叶甫根尼·奥涅金》南下广州,在广州大剧院为羊城人民奉献了两场美轮美奂的歌剧盛宴。广东省文化厅方健宏厅长、景李虎副厅长,广东省委宣传部艺术处吴加联处长,广州电视台管志坚台长,星海集团余其铿总裁,星海音乐学院唐永葆院长等当地文艺界、音乐界领导和专家观看了演出,并给予高度评价。
歌剧是一门集戏剧、音乐、舞蹈、美术等为一体的综合性舞台艺术,由一所音乐院校承担一部大型歌剧的制作与演出,实属不易,何况又是这样一部由俄罗斯著名作曲家柴可夫斯基创作的难度较大的歌剧作品,在国内更是史无前例。笔者有幸全程参与了演出的运作过程,既体会到了艰苦与辛劳,也收获了快乐与喜悦,五味杂陈,感触良多。
70天的紧张筹备
从1月7日与广州大剧院确定合作意向,收到项目负责人的第一封电子邮件,到3月18日的正式公演,筹备工作历时整整70天。70天,对于一部大型歌剧的演出运作来说已是十分紧张,而这其中又跨越了春节和寒假。
这次赴广州演出的总人数超过160人,不仅涉及我院的声歌系、管弦系,还有中央歌剧院(舞美)和北京舞蹈学院(舞蹈)等单位的友情加盟。人数多,行当多,头绪多,事务庞杂而琐碎。从演出合同的拟定和签署,演职人员的吃、住、行,到乐器和服装道具的运输,宣传海报、宣传册的图文设计,都要在演出前一一落实。乐队需要多少把椅子、谱架、谱台灯,剧组需要多少个演员证和多少个装、卸台工人,每场演出前需要订多少份工作餐,谢幕时需要多少束鲜花,这些都必须事先告知广州的接待方。从1月7日起,我们几乎天天都要与广州方面通电话,接、发电子邮件,甚至在新年前的腊月二十九还在工作。
在这70天里,一方面是演出事务的紧张筹备,另一方面则是紧锣密鼓的排练。虽然加上之前在北京天桥剧场、俄罗斯莫斯科和国家大剧院的演出,这部《奥涅金》已经过多次锤炼和打磨,但此番赴广州演出,在艺术上追求极致的郭淑珍教授还是要求剧组进行认真复排。为此,合唱队和主要角色在本学期开学前两周提前返校排练,而郭淑珍教授则利用招生考试的空挡给大家排戏。3月份正式开学后,管弦系的中国青年交响乐团也适度增加了排练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