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改良到借鉴 痴迷艺术创新发展
吴玉霞认为,人生的意义在于不断进取,艺术的生命在于不断创新。多年来,她抵御着外面世界的诱惑与纷扰,醉心于自己的艺术世界。在日复一日的潜心钻研中,不断探出敏感、灵性的艺术触须,捕捉可为琵琶增色添翼的有益元素,对琵琶的演奏曲目、技巧、风格进行了多层次的探索与创新,从而进入琵琶艺术的自由王国。
武曲文弹,是她超越传统审美、使老曲焕发新声的另一种形式的探索。琵琶从演奏风格上有文曲、武曲之分,《霸王卸甲》是著名的琵琶武曲,取材于西楚霸王项羽战败后与虞姬生离死别的一段故事。而吴玉霞将身为女性对这一悲情事件的理解,融入到有违传统的演奏手法之中,在演奏中把武曲的刚劲有力、粗犷豪放与文曲的曼妙空灵、轻柔细腻融为一体,使听惯这首名曲的人也感到耳目一新。著名音乐评论家田青认为:“吴玉霞的琵琶独奏曲《霸王卸甲》可以说是经典传统曲目的代表作。吴玉霞多思敏求,懂得‘功夫在诗外’的道理,在舞台下、生活中注意多方面吸收艺术营养,使她的演奏有一种深厚的文化底蕴,也使她的艺术气质越来越有‘儒雅’的风范。她演奏的《霸王卸甲》恢弘处大气磅礴,细腻处委婉幽邃,层次丰富、对比强烈、张弛合度,有一种大家气象。”吴玉霞坦言:“传统和规则也需要不断丰富和发展,我在武曲中加入文曲的技巧,就是希望在武曲的叙事中加入对人物性格的刻画以及对人物情感的描述,意在丰富琵琶的表现力。”
吴玉霞还在演出中尝试通过新的乐器组合演绎传统琵琶曲目,使琵琶演奏艺术更富有层次感和个性。
例如,大多演奏家以琵琶独奏形式演出《送我一支玫瑰花》,而吴玉霞以琵琶与手鼓的形式对其进行全新演绎,琵琶原本欢快、明朗的风格在充满阳刚气的打击乐的衬托下,凸现出阴柔、婉约的美感,给观众带来不同以往的艺术体验,为观众更好地理解这首乐曲提供了广阔的想象空间。
西为中用是吴玉霞又一个大胆的尝试。2007年,吴玉霞在举办琵琶独奏音乐会时增加了琵琶与中阮二重奏,琵琶与中阮及大提琴三重奏,琵琶与贝司及打击乐演奏的新西兰民歌等新组合。不同乐器的合作,拓展了琵琶的表现空间,也增加了民乐与外国观众的亲和力;三重奏、赋格、即兴曲等西方室内乐形式的运用,使琵琶与其他族类乐器的特点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一些西方乐曲因此可以进入琵琶的演奏曲目,促进了中国民族音乐与西方音乐的互补与交融。
这些在保守的人看似“不合规矩”的创新之举,从不同角度反映了吴玉霞在不断拓展琵琶艺术表现力、发展中国民乐室内乐方面的追求和成就。
除了继承和创新,吴玉霞还是新作品的热情推广者,由她首演的琵琶协奏曲《春秋》和《古道随想》,都是近年来涌现的优秀琵琶曲,一经推出就深受同行和专家的好评。
从小我到大我担民乐传承之责
在北京,许多中小学生听过吴玉霞的琵琶讲解音乐会,在自己景仰的艺术家的引领下进入音乐艺术之门。 身兼中国音乐家协会理事、中国人民大学艺术教育客座教授,吴玉霞的社会活动很多,但出于弘扬民族音乐的责任感,她总是抽出时间为普及音乐教育、培养民族音乐后备人才四处奔波:她先后在北京大学百年讲堂、中国人民大学、香港城市大学、广东中山大学、南京大学、兰州理工大学等地举办了几十场“吴玉霞琵琶名曲赏析”普及音乐会;多年来,她担任北京中学生金帆民乐团和中国人民大学学生民乐团的指导,悉心培养出许多在各类琵琶比赛中获金奖的佼佼者;十几年来,她几乎每年都参加北京市专为中小学生举办的“打开音乐之门——暑期系列音乐会”,并且每年都力图有新视角。
说到为此花费的大量时间和精力、牺牲的亲情和名利,吴玉霞诚恳地说:“我生在平常人家,我现在拥有的一切都得益于培养我的社会和观众,我理应回报社会。”
当选全国政协委员,促使吴玉霞担当起参政议政的神圣职责,关注的目光也扩展到艺术界和社会上的热点问题。她针对重智育轻德育的教育现状,提出在“高中生中设立成人仪式活动日”和“加强大中小学生艺术素质教育”的提案,以唤起学生对社会、家庭的责任和社会对学生的全面培育;她对艺术人才的培养和使用有独到见解,呼吁业余普及艺术教育不要急功近利,专业院校学生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应不断适应和注入新的理念,争当全面发展的复合型人才。
重庆市越剧团演员
原名吴三妹。女,演员。浙江省宁波人,1931年12月18日出生。1945年考入上海玉 字班学艺,工旦角,师承林筱宝。1948年始,先后在“一鸣”,“玉红”,“联谊”等越剧团参加演出。1951年参加沪光越剧团赴重庆演出后即在重庆定居。1952年剧团改称光明越剧团,1960年更名为重庆市越剧团,一直在团内担任主要演员。1979年底退休,但仍留团工作至1984年。在重庆30余年,主演过《西厢记》、《梁祝》、《樊梨花》、《金山战鼓》、《钗头凤》、《追鱼》、《孟丽君》、《则天皇帝》、《文成公主》、《宝莲灯》、《半把剪刀》、《祥林嫂》、《红梅记》、《三看御妹》、《芦荡火种》等50多个剧目。1954年参加重庆市第一届戏曲会演获演出奖;同年参加四川省青少年戏曲会演,主演《盘夫》获演员二等奖;1960年参加重庆市专业艺术团体会演,主演《阳告·行路》获集体演出奖和演员个人奖。《成都日报》评论其表演“细腻而富有层次,贴切而不矫揉造作,功底深厚,唱腔柔和婉约、醇厚隽永”
内蒙古凉城化工有限公司工会主席
吴玉霞 1954年10月生,内蒙古凉城人,高中文化,助理工程师,内蒙古凉城化工有限公司工会主席。1973年高中毕业后参加工作,在该县三苏木乡作为下乡知青劳动锻炼;1974年5月~1976年4月在该县刘家夭乡中学任教师;1976年5月到凉城化工厂工作,先后任工人、业务人员、车间管理人员、物资管理员、出纳、会计、厂工会主席、公司监事会主席。在化工厂工作期间,先后5次被评为县级先进生产工作者和县级劳动模范。在任该厂工会主席期间,该厂工会工作曾多次受到盟、县两级工会的表彰和表杨。
人物评价
吴玉霞的演奏热情奔放、音色优美、技术娴熟,长于细腻的表现,因而韵味隽永;又极善揭示作品的内涵,所以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人民音乐》在一篇题为《一代国手在孕育之中》的文章中评论到:“她的演奏细腻而不做作,激情而不狂放,深切的领会,细腻的表达,情感的充沛,个性的鲜明,为琵琶演奏艺术树立了新的品貌。”海外一家杂志称她的演奏“早已超越只注重于琵琶演奏技巧和旋律优美的阶段,进入 了琵琶曲调的核心,探索曲中主角的内心世界,再以卓越、巧妙的琵琶弹奏技巧,尽善尽美地诠释出那份情感,丝丝入扣,每每聆听者动容,难以忘怀。”
在一般人眼里,吴玉霞既有幸福的家庭,又有成功的事业,应该“歇一歇”了,可在朋友们眼里,她是个“爱跟自己较劲儿的人”。身为中国音乐家协会理事、中国人民大学艺术教育客座教授,她的社会活动很多,但她总是为自己提出新要求。她积极参加中外文化交流活动,在促进民乐走向世界方面不断进行有益的探索,她还在出访欧洲、非洲的演出中,受到了当地观众和华人的欢迎和称赞。 吴玉霞以引领更多的人进入音乐殿堂、享受音乐和快乐为己任,为民族音乐的继承、创新、发展而忙碌。出于弘扬民族音乐的责任感,她举办过几十场普及性的音乐会,而以音乐普及教育为目标的《打开音乐之门》,已近十年。吴玉霞说:“艺术的生命在于不断创新,人生的意义在于不断进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