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抓住特色
在已经了解作品的前提下,我们还要对作品进行进一步的分析,看它具有什么地方性的特殊技巧、特殊的语调和特殊的旋律线条,这些都是构成区域性特色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掌握这一点,笔者认为最有效、最科学的方法就是多听、多唱。演奏二胡也应像说话、唱歌一样,有呼吸、有语气、有各种表情,无论是活泼、欢快、委婉、优美的乐曲都表现出一定的内容,即使是最简单的几个音也是有生命的,有的坚定有力、有的轻捷跳跃,一定要表现得地地道道、有声有色。只有“心声相融”,才能掌握作品中的乐感和旋律的起伏流动,从而得到最美妙的“声”。
大多数二胡作品都是与我国的民间音乐相联系的。有的来源于某地区的民歌;有的来源于歌剧或地方戏曲;还有的则与民间说唱有关。因此,多听、多唱与其相关的音乐材料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找到乐曲的源头,还可以丰富我们的大脑,有益于我们掌握各地区的音乐的特点,并富有歌唱性地去演奏。以《江南春色》为例,这是一首有着浓郁韵味的江南乐曲,此曲向我们展现了山清水秀的江南美景。受当地民歌风格的影响,它的旋律线条仍逃不出江南音乐的柔美细腻,再加上其地方特有的润腔风格,使乐曲独具特色,让人耳目一新。笔者建议大家多听、多唱一些江南的民歌,像《茉莉花》、《无锡景》、《姑苏风光》等,这会使你更加确定地去表现美好的江南景色,这也是地域性风格相统一而形成的。再如《豫乡行》、《河南小曲》,它们都是中州地区韵味较浓厚的乐曲,其中借鉴坠胡的大幅度悬腕滑揉手法,这种滑揉要求滑动速度快、幅度大、有强音头,且持续不松劲,要表现得粗犷、豪爽,以表现河南人民豪放的性格。另外,其旋律俏皮、诙谐、流畅,掌握这一类型风格的乐曲,我们也要多听一些河南地区的音乐素材,多唱河南坠子以及豫剧中的唱腔,了解其音乐的语汇。例如:《花木兰》、《穆桂英挂帅》中的片断等等,模仿其唱腔去演奏会使我们轻松地掌握河南地区这类个性音乐的特点。在大量的二胡作品中,由歌剧中的片断改编而咸的也是屡见不鲜。例如:《红梅随想曲》的主题音调来源于歌剧《江姐》中的《红梅赞》,这首作品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和乡土气息,并以四川民歌基调为主,广泛吸取了川剧、婺剧、越剧、四川清音、京剧等各种风格语汇加以创作而成,有强烈的戏剧性,又有优美的流畅的歌唱性,它保留了原歌剧的音乐风格,所以多唱《红梅赞》会使自己真正地了解“红梅”的精神,以及全曲的主题。再如:《洪湖人民的心愿》,它源于歌剧《洪湖赤卫队》中的《看天下劳苦人民都解放》,它也保留了原歌剧的风格,是音乐创作中声腔器乐化的一种尝试。音乐旋律更近于歌唱,因此更有必要去唱,去了解湖北音乐的风格。此外,还有内蒙风格的乐曲,它借鉴了马头琴的小三度颤音,以表现大草原所特有的风味。《赛马》、《奔驰在千里草原》,就是其特色的代表;还有集压弦和垫指于一身的陕西风格的垫指压滑、秦腔地区的游移音……广泛了解这些特色,有利于我们分析不同种风格的作品,更好地表现音乐。对待国内的作品是这样,对待由国外音乐移植而来的作品也应该是这样。例如:《卡门主题幻想曲》,它来源于歌剧《卡门》中的咏叹调,对待此类作品,我们更应多听、多唱,去找找西方音乐的风格特征,这对我们来说更是受益匪浅的。
由此可见,多听、多唱,对于我们掌握不同种风格的作品是百利无一害的。科普兰说过:“广泛倾听各种类型不同的音乐,一方面可以增进对音乐的爱好与兴趣,同时还可以从音乐作品的比较和鉴别中提高音乐鉴赏能力。”这也可以锻炼我们在众多的作品中鉴别各具特色的风格特征及表现手法,在共性中找出个性。从中,我们还可以得出一个规律:产生于不同时代的作品,在表达不同历史时期社会生活的同时,也呈现出各种不同的音乐风貌;同一时期或相近时期产生的音乐作品往往具有相同或相近的音乐风貌。所以说,要掌握多样性风格的二胡音乐,应该培养自己听、唱的能力,学会找其特点,找其规律,使音乐表现得更加具有“风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