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c小调圆舞曲Op.64-2
这是肖邦在去世前两年创作的,具有浓郁的民族性,其节奏近似波兰的玛祖卡舞曲,是一首典型的圆舞曲抒情诗。乐曲用三段体写成,一开始便是洋溢着悲难的主题。接着是急速的运动,它不具有那种华丽的性格,而是一支软弱而没有生气的旋律。中段转为降D大调,情绪明朗了一些,但是很快又出现忧郁的气氛。在回旋运动之后,反复开始的主旋律,乐曲在焦躁不安中结束。
降A大调圆舞曲Op.64-3
这首圆舞曲由三段体构成,充满了明朗的喜悦及祝福,旋律非常优美。这首圆舞曲多次转调,在肖邦的圆舞曲中属于少见的由多调性构成的乐曲。第三段再现第一段,最后是短小的降A大调圆舞曲(离别)Op.69-1
这首以“离别”著称的圆舞曲,有一段轶事:1835年,肖邦从巴黎到德国德累斯顿时,与童年时代的好友玛丽亚小姐相遇。这是的玛丽亚已是一个美丽热情的少女,不论是钢琴、声乐还是作曲,都有相当的基础。他们追忆往事,不禁互相倾慕,产生了真挚的爱情。后因家庭之故,玛丽亚最终拒绝了肖邦的求婚。离别时,肖邦为玛丽亚写下了这首圆舞曲,并在乐谱扉页上亲笔题了“离别”字样,乐曲因此而得名。为了回忆这段美好而甜蜜的往事,肖邦将它珍藏在身边,在生前一直没有发表此曲。 乐曲的旋律优美,极富有魅力,并有着忧郁、忧愁的回忆。乐曲采用三部曲式,降A大调,慢板。从弱拍开始模进下行的主要主题,委婉深沉,如同一首情真意切的恋歌,蕴藏着无限的爱慕和思恋之情。这一甜蜜的旋律经发展渐渐变得富有激情,随后,在降E大调上呈示运用变音的半音进行和大跳音程后下行的曲调,使乐曲情绪更为激动,表现了肖邦对往事的深切怀念。中间部分转回原调,奏出略含伤感的中间部主题。这个主题的旋律起伏较大,但仍保持着真诚的抒情特点,其婉转如歌的曲调,使人感觉到离别的忧伤和悲凉。最后,乐曲简单地再现第一部分,结束了这首缠绵悱恻的圆舞曲。
b小调圆舞曲Op.69-2
1829年肖邦创作此曲时才19岁,当时他对巴黎还非常不熟悉,思乡的情绪弥漫在乐曲中,全曲到处出现伤感,有非常明显的玛祖卡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