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这土地》陆在易花了长达四年之久的时间写成,可见作品倾注了曲作者多年的心血。该曲容量大,情感表现丰富,内涵深刻,钢琴伴奏非常考究。前奏用了九小节,开始是和弦的运用,有如人在高歌。伴奏部分最典型的特点就是六连音的运用。六连音的连续使用,造成一种生生不息、涌动不止的感觉。从钢琴伴奏织体来看,作曲家在这一段及第二段基本上只使用了一种织体形态即六连音织体,但它所营造的音响效果并没有给人单调乏味的感觉。
究其原因,原来是高音旋律的变化以及歌词的变化甚至还有和弦的变换与和声流动,恰使它们相得益彰、互为补充。和弦式织体、琶音式织体、三连音、九连音的连续使用,这些伴奏写法无疑起到情绪上的推波助澜的作用,在结构上起到了衔接过渡的作用。最后高潮部分左右手的和弦进行力度和强度都很大,和声效果浓烈,正好推出全曲的高潮。
结合中国的具体情况,陆在易在题材、写作技巧、音乐语言等方面都不断开掘创新,以适应和满足人们不断变化着的审美需求。他将创作根植于人民大众中,将一些普通人生活中的真情实感反映出来,同时他的艺术作品也是他本人纯真、朴实、自然的性格写照。他创作艺术歌曲都是全面构思,歌词的选择非常严格。他歌词的选择对象往往是文学性、思想性、音乐性很强的诗词,和声、织体都是全方位的概念立体型构思。看似结构简单的《桥》《家》《盼》将真挚的情感寓于其中,具有浓郁的抒情性和民族色彩。他用传统的创作方法结合中国民族音乐的语言,创作出了有自己独特韵味的中国艺术歌曲。他的艺术歌曲清新、自然、流畅。在创作的途中他像一只永不知疲倦的鸟,他要不倦地歌唱世间真、善、美的情感。他常常把德国古典作曲家亨德尔的话当作座右铭:“假如我的音乐只能使人愉悦,那我很遗憾,我的目的是使人高尚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