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面罩共鸣
面罩共鸣就是当喉咙完全打开时,歌者在歌唱时会感到喉咙似乎不复存在了,只有气息的支持和响亮的面罩共鸣是歌者能明显感觉得到的。用贝基的话来说就是“歌唱时只有横膈膜和面罩发生接触”。就是说,完全打开的喉咙似乎是一个畅通无阻的通道,声音在这里不会受阻,而是送进了上面的面罩,这虽然是一种感觉和想象,但似乎也是客观存在的事实。那么如何寻找面罩共鸣呢?田玉斌在《谈美声歌唱艺术》中是这样说的:“我认为面罩共鸣实际上是打开鼻咽腔的产物”。就是说,当歌者的声音获得了充分的面罩共鸣时,他(她)的鼻咽腔是完全打开的。如果说打开喉咙是要求打开喉咽腔和口咽腔,那么,要想把声音送进面罩,还必须同时把鼻咽腔打开。所以贝基先生说:“我所说的打开喉咙是要求上下左右都打开。”……如何做到在打开喉咽腔的口咽腔的同时,把鼻咽腔也完全打开,从而获得充分的面罩共鸣呢?我把贝基先生的做法按着我的理解,归纳为以下几种手段。
第一、面带微笑声音容易进入面罩位置。贝基先生说:“古代的老师教唱歌只教两件事:一是打哈欠打开喉咙;二是微笑地唱有助于声音进入面罩。就靠这两点我国历史上出现了很多优秀的歌唱家。”
第二、用哼唱的感觉到面罩共鸣。他说:“在哪里哼就在哪里唱。”……当然这种哼唱必须是以完全打开的喉咙和良好呼吸支持为前提,否则是哼不到面罩里面去的。另外在哼是要尽量找到一种晕乎乎的感觉,这说明打开了鼻咽腔真正哼到头上去了。
第三、不张大嘴也有助于找到面罩共鸣。……除不张大嘴外,贝基先生还要求歌者不要用嘴去控制声音或用嘴去做声音,这样往往会影响面罩共鸣。
第四、小声练唱有利于找到面罩共鸣。
第五、讲话时也应该尽量运用面罩共鸣。……正像斯基巴说的那样:“说话要像唱歌那样好听,唱歌要像说话那样自然。”
面罩共鸣是世界上许多著名歌唱家都认可,并非常强调的,所以歌者一定要努力寻求这种感觉,只有这样喉咙才是完全打开的。唯有通过打开喉咙来彻底改正音过亮这个毛病才能真正的获得面罩共鸣。
四、结 语
在上述论文中,着重对于声音过亮这个问题出现的原因以及具体怎样纠正声音过亮这个问题的方法,结合自己的学习所获和个人一些观点从声乐发声技巧的几个关键性的方面进行了分析以及阐述,也发表了个人的一些比较浅显的建议。总是不会那么全面和精确,只能算是对过去几年在声乐学习过程中所收获的经验进行一个阶段性总结吧。由于个人的表达能力以及文学功底有限,导致上述论文的文笔较为粗糟,在主观角度来说已为不易。声乐学习的路是漫长不尽的成为歌唱演员的期望也不知能否实现更不知道自己还能在这条路上面走多远,做为一个即将毕业的声乐表演专业的学员来讲,只希望排在我们后面仍然在声乐路上摸索的人能少走点我们曾走过的弯路!“不放弃,不抛弃”在声乐艺术的大道上一路走下去!
参 考 文 献
[1] 金建民,中国音乐简史,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
[2] 沈湘, 沈湘声乐教学艺术,北京:华乐出版社,2003.2
[3] 潘乃宪,声乐探索之路,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3
[4] 余笃刚, 声乐语言艺术,湖南:湖南文艺出版社,2000.6
[5] 薛良著,歌唱的艺术,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6.6
[6] 徐行效,声乐心理研究,四川: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1991.12
[7] 邹长海著,声乐艺术心理学,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0.8
[8] 潘乃宪著,声乐实用指导,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3.3
[9] 田玉斌,谈美声歌唱艺术,西藏:西藏人民出版社,1995
[10] 上海音乐学院声乐系,声乐译丛,上海声音学院出版社,1980年第1期
[11] 徐菁菁,心理因素在声乐教学中及演唱中的影响与作用,常熟高专学报,2000年6期
[12](美)杰罗姆•汉涅斯著,黄伯春译,大歌唱家谈精湛的演唱技巧,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96
[13](意)马腊费奥迪著,郎毓秀译,卡鲁索的发声方法,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0.7
[14](美)维克托•亚力山大•菲尔兹著,训练歌声,李维渤选译,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