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魅力三晋”山西文化艺术精品展演月在上海大剧院闭幕,原生态民歌民舞演出《大河风歌》以《走西口》、《杨柳青》、《打酸枣》等民歌民舞展现了三晋浓郁的民俗风情魅力,尤其是73岁的“原生态歌王”刘改鱼将左权民歌《门搭搭开花不来来》唱得“醋味”十足,情韵四起。
“门搭搭开花不来来,门外走进俺哥哥来,亲呀亲呀格呆呀格呆……”被称为山西“原生态歌王”的刘改鱼唱出了山西民歌特有的高亢嗓音和朴素感情,如今她也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记者了解到,16岁就应邀在中央音乐学院教授民歌的刘改鱼并非民族声乐科班出身,在全国第二届业余音乐舞蹈汇演中脱颖而出的她说自己满肚子的民歌都是出于老艺人的口传:“那时候我就是喜欢唱民歌,还是女孩子的时候,天不亮就跑到村头跟着那些老艺人学唱民歌,还记了厚厚一本民歌集。那时候爸妈说我小小年纪学这个不好,但我就是喜欢呀。”刘改鱼告诉记者,她1957年调入中央歌舞团的陕北姑娘合唱队,在合唱队撤销后回到山西省歌舞剧团演唱山西民歌,这一唱就是半个多世纪。“直到现在,我唱的还是老艺人教的东西,到北京学习以后,自己再不断摸索,从艺术上传承这些老歌老调。我们都说,山西民歌有自己的味道,要唱出"醋味"来,不能唱成南方民歌那样。民歌手要唱得声美、情真、味足,讲究"山、土、野",听来是既泼辣又憨厚还豪放,不管我们怎么唱,都不能动民歌基本的风格。”
与刘改鱼一样,来自灵丘的高保利也是土生土长的山西民歌手,35岁的他唱了12年山西梆子和罗罗腔,这六七年才开始唱山西民歌,却一唱唱出了名头,成了中国歌剧舞剧院的专业歌手。“我在学校就喜欢唱歌,有一年我去考县里的歌舞团,却阴差阳错进了县里的罗罗腔剧团。虽然"罗罗腔"有着600多年历史,但一直没地方演,我就"北漂"去北京找老师学美声,后来却找不到自己的声音了,唱回戏曲才重新找回感觉。在系统学习了声乐以后,我比之前掌握了很多演唱的技巧,学习把西洋美声的气息注入西北民歌,原本唱民歌都是靠"吼",现在两种唱法互相融合,但还是要保留民歌特色的东西。”2006年和2008年,高保利连续参加了两央视届“青歌赛”,不仅在全国决赛中获得铜奖,也是“原生态组”唯一的汉族歌手,“其实现在山西民歌手很多,但真正站到最高舞台的也只有我和阿宝、石占明、赵大地四个人,其他山西民歌手还都在地方上唱。统称是"山西民歌",其实左权有左权的风格,河曲有河曲的风格,普通观众听不出,但是老民歌手一听就能分辨出来这首是哪里的歌。山西民歌可能是推广比较好的,因为我们唱的歌毕竟还是能听懂,但是西南地区的侗族大歌能听懂的人就比较少,这也直接影响了西南地区原生态民歌在全国的推广。”对于刘改鱼说的“醋味”,高保利说:“刘老师说的"醋味"就是山西民歌的"魂"用王昆老师的话说,就是要"接地气",那是晋北方言本来就带有的东西。同样是山西歌手,我和阿宝的风格和阎维文、谭晶的风格还都不一样,他们是学院派唱法,而我们的"小腔"更多一些大家唱得一模一样也不行,我们"原生态"就像放进了花椒、大料、茴香,地方特色比较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