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作品
朱践耳的作品尚有管弦乐《节日序曲》、民乐合奏曲《翻身的日子》、弦乐四重奏两部(其中 1部与施咏康合作)、双簧管与钢琴《春天的歌》、钢琴曲《云南民歌五首》、无伴奏合唱套曲《绿油油的水乡》、独唱曲《远航》和《清晰的记忆》,以及影片《烈火中永生》的配乐等。歌曲《打得好》、《唱支山歌给党听》、《接过雷锋的枪》、《清晰的记忆》等,民乐合奏《翻身的日子》,钢琴曲《序曲第一号“告诉你”》、《序曲第二号“流水”》等,管弦乐曲《节日序曲》,交响合唱《英雄的诗篇》,交响幻想曲《纪念为真理而献身的勇士》,交 响组曲《黔岭素描》,管弦乐音诗《纳西一奇》、《第一交响曲》、《第二交响曲》等。
代表作品:
电影创作音乐:《和平万岁》、《龙须沟》、《伟大的土地改革》。 管弦乐《节日序曲》、交响大合唱《英雄的诗篇》、交响幻想曲《血染的红花》.
艺术活动
1959第一首管弦乐作品《节日序曲》在莫斯科首演,并被前苏联国家广播电台作为永久性曲目录音收藏。以后又
以德国科隆、日本名古屋、挪威等地交响乐团陆续演出。
1960交响曲———大合唱《英雄的诗篇》被前苏联国家广播电台作为永久性曲目 录音收藏。
1983交响组曲《黔岭素描》由瑞士广播交响乐团在斯德哥尔摩演出。
1984应邀赴莫斯科出席第二届国际音乐节,《交响幻想曲》由乌克兰国家交响乐团演出,录制唱片。
1987应邀访日本,“新交响乐团”演出《纳西一奇》,日本著名作曲家芥川也村志指挥。
1993出席第六届中国作曲家研讨会,在台湾首演了委约创作的民乐五重奏《和》。
1994在美国完成第六、七、八交响曲和《小交响曲》。
1996出席巴黎“96法国电台国际音乐节”,演奏了五重奏《和》。
2000赴日本横滨出席“亚洲现代音乐周”,演出《第八交响曲》。
2002出席香港“国际现代音乐节”,演出了琵琶与弦乐四重奏《玉》。
2003上海交响乐团在美国11个城市巡回演出《第十交响曲(江雪)》。获得“中国音乐金钟奖”终生荣誉勋章。
艺术特色
朱老的交响乐创作立足于传统,并借鉴西方技法,在现代的艺术语境中创造性地运用新的音乐语言,赋予传统民族文化新的思想内涵。 朱老说:“音乐创作从古典时期的共性写作到近现代的个性写作的演变是一种进步的趋势、必然的趋势。几乎每一个作曲家都在艺术探索和艺术追求中,力求别出心裁,另辟蹊径,为自己寻找一个与众不同的定位。”他自己的定位是“兼容并蓄,立足超越”,具体的表现为“合一”,其中包括音乐思维上的虚实合一、情理合一、神形合一;写作技法上的传统与现代合一、有调性与无调性合一、民族性与国际性合一;美学观念上的自律论与他律论合一、主体与客 体合一、超前性与可接受性合一。 所有的“合一”双方都是相对立的。将这些截然不同的东西合在一起基于对立统一的辩证法则和阴阳交替的原理,我认为对立的东西完全可以通过相互渗透,相互补益,相互转化,相反相成,合为一体。“合一”不是混合,而是化合,也不是简单的1+l=2,而是一种螺旋形上升的“一”。“合一”的双方绝非是平分秋色,而是有着千变万化的“配方”和“冶炼法”的,这也区别出每部作品的不同特色。“合一法”还可以有严谨与自由的合一、刻意与随意的合一、确定性与不确定的合一、有序与无序的合一……是机动灵活的,不是机械刻板的;是不断发展变化着的,而非一成不变的;是开放性的,不是封闭性的;是一种乐风,而非乐派或体系。
创作领域
作为一名异常勤奋的作曲家,朱践耳在许多重要的音乐创作领域都留下了成功的记录。主要的作品有交响曲十部及其它体裁的交响乐作品十余部,他的音乐作品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所获荣誉
作品
朱践耳的《交响幻想曲》和《第二交响曲》先后在1951年和1994年两次全国交响乐作品评奖中获一等奖;《第四交响曲》获1990年瑞士“玛丽·何赛皇后”国际作曲比赛大奖;《第一交响曲》获1992年中国唱片公司“特别创作奖”;《第六交响曲》获1997年宝钢高雅艺术奖;交响 诗《百年沧桑》获1997年香港回归音乐作品征集唯一金奖和第四届上海市文学艺术个人“优秀成果奖”。2002年5月,他出版了我国首部个人交响作品集《朱践耳交响曲集》。
个人
他于1991年获得上海市文学艺术个人“杰出贡献奖”,1990年起被列入英国剑桥传记中心的《世界音乐名人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