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 间:2011年4月6日下午3点
地 点:中国音乐学院413教室
主持人:高佳佳教授
主 办:中国音乐学院科研处、音研所
2011年4月6日下午三点,中国音乐学院教学楼413教室举行了权吉浩教授的《“揉音为根、吟咏为本”——我的创作理念与实践》学术讲座。活动由科研处长高佳佳教授主持。
讲座分为四个部分:1、学习经历,2、观念的转变,3、多元风格,4、“跨界”思维,最后播放了权吉浩教授近期完成的两部管弦乐作品。
何为音乐创作?何为东方化?西方音乐和东方音乐的本质区别究竟在哪儿?权吉浩教授以三十多年的创作实践和独特的审美观,论述了自己的创作理念。
权吉浩教授认为:“民歌、戏曲等民族音乐中的旋律、节奏、和声,在用于描写民俗、风俗等题材来展现东方气息和韵味中固然很重要,但它并非本源。东西方音乐的本质上的区别在于“揉弦、吟咏”,即便是统一音乐文化圈中像汉民族和朝鲜族音乐中的揉弦风格也相差巨大,特别是对于朝鲜族古老音乐来说,揉音是它的“灵魂”,是有别于其他民族音乐的根本所在” 。
关于多元风格,权吉浩教授坦言,“作为作曲家,不可能满足于现状,而且个性和多元风格也并不一定相互矛盾,即使音乐元素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我依然没有改变自己的独特表现方式,一如既往的始终坚守我的艺术风格。表达民族个性的“根”主要在于语言,从而造就了不同的揉音,是语言发挥了最本质的作用,揉音是它的延伸……京剧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显然拥有属于自己的吟诵风格和内在语气起伏,它们构建出京剧的个性,而对它们的挖掘与表现也随之促成了人的个性”。
谈起“跨界”思维及新作《纹II—风格对话》时,权吉浩教授指出:“两个民族决然不同的两大戏种—汉民族的京剧和朝鲜族“盘索里”之间的“跨界”互动、融合和对话,这两种源于不同文化浸染的曲种,虽风格各异,却彼此暗含着自然融合及对话的可能。如:两种迥异的揉音和滑音、两种不同抑扬顿挫的韵白和念腔、奇妙的锣鼓经与华丽的“长短”,以及那令我难以忘怀的过门音调和‘人声喊唱’……两类风格、两种神韵、两个画面、两样韵律的呈现、对话、交融,成为‘跨界’作品创作的主要内涵”。
权吉浩教授提出的“揉音为根、吟咏为本”的创作理念以及“单音化、线行化、色彩化、东方化”的主导思想,一直贯穿在其大量作品的创作实践中。
权吉浩教授直言:“创作风格的定位,需要漫长的时间,而在不断矫正自己创作路径和表达方式的过程中,会逐渐拥有自己独特的音乐语汇和有别于他人的表现方式。如果在中国现代音乐界,以风格的独特性而占有一席之地的话,那就实现了我的目标,为此倍感欣慰”。
权吉浩教授现已完成了《长短组合》I、II、III系列作品;《纹》I、II、III系列作品及“印象”系列作品等等。并坦言:“以实践延续我的创作理念——这是我的写作目标和方向,如果有机会,也有意举行民族管弦乐作品音乐会、交响乐作品音乐会、合唱作品音乐会以及各种室内乐作品音乐会等专场音乐会”。
我们祝愿权吉浩教授一如既往的以其独特的风格创作出更多的新作品。(科研处徐天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