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亨强(1952-),重庆人。
现为西南大学音乐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音乐学系主任。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同行评议专家、教育部高等学校艺术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评审专家,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评选通讯评审专家。中国传统音乐学会常务理事,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兼职博士生导师,新加坡道教学院荣誉教授。
长期从事中国传统音乐的教学研究,曾赴美国密西根大学音乐院、香港、新加坡等地道教学院访问讲学,发表专著8部,合著3部,合译著1部,论文百余篇。
主要研究领域:
1、中国道教音乐研究
较系统深入研究道教音乐的历史、形态、风格及文化基础。《道教与中国传统音乐》为国内外首部道乐研究专著,较详论述道乐的基本面貌、特点及其与传统音乐的关联;另有《神圣礼乐——正统道教科仪音乐研究》、《道乐通论》、《武当山道教音乐研究》(曹本冶合著)等皆是同类课题研究中的首部专著。主要创新观点和成果如,理清道乐发展史的全程脉络及分期;南音旋律体系的“超地域性”;音乐形态的主腔分类法、阴柔主导的审美风格等,多为同行学者沿用。相关成果有知名学者发表书评多篇,并多为海内外知名学者或博士论文引用。在教育部哲社学报名栏《中央音乐学院学报》“民族音乐研究”栏目简介中被列为产生较大影响的宗教音乐学者的首位。近年两项专题研究《道典存见音乐资料辑研》及《中国道教音乐之现状》分获国家社科基金和教育部哲社基金资助,后一结项成果已通过评审入选反映南京师大最高学术水平的《随园文库》。
2、中国民歌研究
音乐形态学为主并涉及文化相关性的研究,论域主要有三:1、民歌结构、色彩的研,提出“核腔”新概念和分析法,透视中国民歌旋律的构成原理和生成过程;提出民歌地方色彩的辩析原理和方法。学界评论甚多,有多位民族音乐学者运用有关分析方法、原理于民族器乐、说唱音乐、民俗歌舞以及作曲技术理论的研究实践。代表作为《论民歌的基础结构——核腔》等;2、南方诸民族民歌的音乐共性和族源联系,提出高山、丘陵、平地三大类型划分说代表作有《苗族民歌研究》、《苗瑶畲三族民歌音调及文化背景研究》等;3、首次发现并研究中国民间音乐中“剽学”的传承现象和特点,认为其是比“口传心授”更普遍的传承方式。
3、音乐文化学研究
音乐本体与文化背景、功能的综合研究。代表作有专著《长江音乐文化论述》,论述长江音乐一般共性和各色彩区个性的形态特色及其文化成因;《中国鼓文化研究》(严昌洪合著),系统论述中国鼓的形式特点及其丰厚广阔的历史文化内涵。有冯天瑜、李成渝等多位著名学者发表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