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句法与语义
句法是语义、音乐情感的表现形式。歌手在表演时应该特别注重这一点,有很多学生,不讲究句法,把所有的乐句都唱成上扬音,也有的学生把所有的乐句都唱成下降音,不分问号、逗号、句号等。产生这些错误的原因,一是文化水平较低,不懂语法文理;二是不懂音乐结构及音乐的连贯性;三是呼吸方法错误。世界歌王帕瓦罗蒂指出:“客观地说,斯基帕(杰出的男高音之一)的噪音本质并不理想,但他是个伟大的歌唱家,他有超群的句法处理。对音乐来说,这一点比其他因素重要十倍。”
我们研究句法,应该先从语调开始,因为语调是情感的表达者,如果没有语调,语义就没有“灵魂”。和语调相联系的是标点符号,标点符号的直接职能是划分语句和指出言词连贯、休止、或顿歇。它们不仅在持续性上,而且在性质上也是各不相同的,每一种标点符号都要求与它们相适应的、能说明它的特点的语调。
在歌唱表演中,语调、句法要力求准确,不能凭空捏造,或者似是而非。语调句法就是表达歌曲情感、思想、内在实质;然而表达语调、句法的又是富于表现力的声音。随着良好的吐字技巧,准确的语调,句法就会自然而然地出现,因为语调本身就是对于看不见的情感和体验的表达同声音相适应,正如学生的学习活动和动作是由适应而创造出来一样。
四、重音与顿歇
重音是语言生命的体现者。没有重音的语言是没有生命的。重音是歌词言语精确的因素,正确地运用重音不仅在于把重音摆置在需要它的字上,还在于从不需要重音的那些字上取消它。
重音就是对于某个字某个词或某个句子里面所隐藏的东西,即特别强调和更加热爱的表示。这是对情感或思想的玩味,是按演唱者本来想象和感觉的那样,在歌词和音乐中形象地描绘出情感和思想。
重音不能随便乱用。如果重音运用不当,就会歪曲歌词的意思。因此,运用重音不能千篇一律,要有逻辑性,也就是重音也要分层次,包括强的、中强的、弱的、以及由这些重音的各种各样的对比,不过这个层次和对比过程是心理上的安排(并不是生硬,而是自然)。因而,句法、逻辑、文理、艺术等都会令人心满意足。句法处理具有两重性,一个注意连贯性,另一个是不能忽略顿歇性。演唱者在表演时,一方面乐句不能间断(如随意换气),保持乐句的连贯性,另一方面该停顿要停顿,停顿时要换气。句子和音乐的连贯不等于唱滑音,顿歇不等于支离破碎。因此,演唱者在表演时,根据词句的意思尽可能一口气唱完一句,犹如我们一口气说完一句话一样,绝对不能破坏句法。
还有不少学生演唱呼吸短促,他(她)们的声音拖得多长是取决于所吸进的空气多少,或者随便在什么地方胡乱换气、中断,根本不考虑这种顿歇是否合乎节奏和拍子。这些学生一方面对语法所知无多,另一方面不重视语言,不顾文理句法,不了解语言和音乐的微妙之处,不了解语言的内在心理因素。因此,演唱者在练唱歌曲时,首先应该非常细心地对待语言,对待句子,精心理解、分析词曲、深入领会词句的实质,才能表现到位。
顿歇意在情理之中、感情之中、音乐之中,绝不能一意孤行,也就是歌唱的顿歇要有充分的内心根据,当心理顿歇与逻辑顿歇(即句法逻辑、音乐逻辑)相符合的时侯,才可以利用顿歇,顿歇用得恰到好处,会增添演唱的个性,丰富演唱的情感,增强歌曲形象的活力。例如《教我如何不想她》中的“水面落花……”由于“花”字顿歇,给人带来活生生的“水花”视觉形象。又如《在希望的田野上》结束句,“为它幸福”完后,大换气顿歇,再唱“为它争光”,这样做可有充分的力量去表现歌曲情感高潮。
从上面的分析看到,对歌词的理解是对它所表达的意义的理解,也是对歌词的情绪和情感的理解。歌词中蕴含着的情感态度是通过语调表现出来的,同样一句话可以表达几个意思。如“我们的家乡在希望的田野上”,这句词在一种情景上,可以表示出自豪的情感来,在另一种情况下,也可以表示出无所谓的情绪来,关键在于作曲家巧妙地运用了语言逻辑音调、逻辑重音。如“我”、“希”两个字的重音运用,突出了语言音调,表达出自豪的情感。
可见演唱是表演艺术。曲作家写在纸上的是一些固定的音符和字,只有通过演唱者进行演唱才能使这些固定的音符和字变成活的、运动的旋律和言语,表达出歌曲的思想和情感,使观众得到美的感受。所以,歌唱者一方面是传达作家的意图(解释歌曲),另一方面又担负着再创作的任务,即二度创作。离开了二度创作,歌曲便是既无生命力,又无感染力的。
本文作者为汤红娜,请勿将本文用于商业用途。
大约在14世纪,欧洲出现了一种在多弦乐器上加键而成的击弦古钢琴——克拉维卡琴。这种古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