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红旗生于平原县一个普通的小村庄现在是山东省民族管弦乐协会实验乐团首席二胡、德州学院外聘副教授。二胡是怎样走进他的生活?他又是怎样从一个普通的村娃成长为一名成功的二胡演奏家的呢?
八九岁时,结缘二胡
彭红旗出生在一个普通的农家,他结缘二胡有很大的偶然性。“我从八九岁的时候就开始喜欢拉二胡,那时候我常跟着村里的民间艺人学着玩。他特别鼓励我,说我拉得好,我就经常去找他学。”彭红旗说,“我们家兄弟5个,我是老大。在那个年代,拉二胡不如多做点农活,因为能给家里挣工分,但家里并没有因此阻止我。”
村里的艺人毕竟太业余,他们有的并不识谱,有的只是靠耳朵听,靠脑子记。直到彭红旗上了初中,遇到了一位老师,他才开始学习识谱。这位老师是教美术的,拉二胡仍然很业余,但他比村里的艺人稍专业一点。在这位老师的指导和鼓励下,彭红旗拉二胡变得越来越正规。
不久,初中毕业的他考入了恩城二中,这时,又遇到了一位更专业的老师。“我的数学老师和她的丈夫王老师都来自青岛,王老师从八岁起就在青岛艺术馆学小提琴,拉得很棒。”彭红旗说,“那时我参加了学校的民乐队,王老师应邀来指导乐队,就是那一次,我开始跟着王老师学习。”
在老师的指导和家庭的支持下,彭红旗的二胡越拉越好,高中时就在全县的比赛中荣获一等奖。恢复高考后的1978年,他考入了当时的德州师专,就读于艺术系音乐专业。
借来二胡,苦练技艺
彭红旗的成功虽然与老师和家人支持分不开,但更与自己的努力密不可分。
高中时,当同学们都在忙着“学工学农”,忙着干农活、访贫问苦、写调查报告的时候,彭红旗却一个人偷偷地跑回学校,到排练室里去练习二胡。“那个排练室后面是一个单独的理化实验室,前面有个大坑,离着教室、活动区很远。晚上,小灯泡又暗,也很害怕,但我还是常常一个人来练。”彭红旗回忆说。
不仅如此,彭红旗还主动和老师“套近乎”,跟他学习经验。“那个时候我经常到王老师家去,帮着他干活儿。”彭红旗说,“那时学校里的自来水水质不好,我就帮老师到好几里地以外一口水井里去挑水喝,还帮着他做米饼子。高中毕业后,我当了民办老师,但也还是经常骑着自行车到恩城去看他。那时候他也不收我学费,每次村里的玉米棒子熟了,我就给他捎上一袋子;地瓜熟了就给老师送一袋子地瓜。上了大学、甚至大学毕业后,我也经常去找他,一直到他重新调回青岛。”“刚开始学二胡时我一分钱也没花,甚至连把二胡都没买,一直借民间艺人的二胡,就是这把二胡一直用到我考大学。在大学里,我用学校里的,毕业后就用单位上的。”
彭红旗说,直到1986年,拉了快20年了,他才终于有了属于自己的二胡。过去家里条件不大好,能坚持下来真是不容易,靠的就是一股子韧劲儿。
拨浪鼓,古称鞉鼓。藏、纳西、蒙古、 满、汉等族棰击膜鸣乐器。藏语称达克、绕鲁、热巴穷格...
从木料上说,上上品当然是高密度的红木了。紫檀木、花梨木、酸枝、乌木、鸡翅木均可,其中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