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通讯员 邓姝)4月28日上午九时,“刘正维教授80华诞、从教62周年暨民族音乐学学科建设学术研讨会”在新校区行政楼6楼会议室隆重召开。院党委书记杨锋教授以及音乐学系领导到场祝贺。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也借此佳际,一同前来为我院寿星刘正维教授道贺,大家心怀赤诚、汇聚武音、贺寿谈乐。
会议上半场由音乐学系副主任孙凡副教授主持。寿星刘正维教授满面笑容,在大家热情的掌声中缓步入场。随后,同学们怀着尊崇的心情为刘正维教授献上花环,寓意刘老师桃李芬芳、学术常青。孙老师首先对到会嘉宾一一进行介绍,并宣读兄弟院校及个人发来的贺电与贺辞。彭志敏院长和李幼平副院长因故外出,分别由音乐学系党委书记谷杰教授和音乐学系副主任孙凡副教授代读贺辞。之后,杨锋书记和音乐学系周耘主任先后发表讲话,总结了刘正维教授从教六十二年来对学院学科建设、学术研究、培育学子等方方面面的贡献,肯定了刘教授在民族音乐学领域不可磨灭的艺术造诣;在学术研究中所起的导向性作用及孜孜不倦的追求;在培养民族音乐学人才以及多年教育、教学中秉持的认真的精神。
刘正维教授在研讨会上
杨锋书记在讲话
周耘主任在讲话
会议下半场由音乐学系系主任周耘教授主持,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围绕民族音乐学学科建设的多个话题展开讨论。湖北省文联原副主席黄中骏、中国音乐学院音乐学系主任姚艺君、华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蒲亨健、中国音乐学院桑海波、原襄樊市文化局艺术研究所所长李大庆、武汉市艺术学校汪贤林、湖北省地方戏曲剧院院长李道国、东莞理工大学师范学院史海峰、广西艺术学院杨东、上海音乐学院在读博士生张延莉、东莞理工大学艺术学院黄琼等十余名校外嘉宾先后发言。大家一致认为,刘正维教授将民族音乐学研究植根于音乐形态研究,扎根于音乐本体,以长期实践的丰厚积累作为民族音乐学研究的基础,是今后民族音乐学学科建设值得借鉴、传承的宝贵的经验之道。姚艺君教授与在座各位分享了“分层教学”的新理念,为不同层次的学生留出再深造的空间;蒲亨健教授提出了两个亟待探讨的两个话题:学生缺乏问题意识、学术研究中音乐本体研究太缺乏;桑海波老师继而提出学科注意力的偏移是造成音乐本体研究缺失的重要原因之一;李大庆先生将刘教授的理论运用于实践之中,得出刘教授的音乐理论研究“理论性强、指导性强、操作性强”的结论。不仅专家教授的发言引人深思,刘教授曾经的门下学徒们的发言也感人至深,他们说刘教授和蔼可亲、认真仔细的教学态度、教学身影,一直鼓舞和影响着他们如今的教习。我系建系元老卢国元教授,对刘教授教学成果给予极高的评价。六十二年来,刘教授一直扎实的将知识传授给学生,他指出刘正维教授是同学们“终身的教授”、“永远的老师”,民族音乐学的学科建设、学科发展正需如斯般星火相传。我院周耘教授、蔡际洲教授、丁承运教授等也对学科建设提出了积极的建议,为刘教授送上了真诚的祝愿!整场会议持续了近四个小时,研讨会中高潮不断。
湖北省文联原副主席黄中骏
中国音乐学院音乐学系主任姚艺君
华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蒲亨健
中国音乐学院桑海波
原襄樊市文化局艺术研究所所长李大庆(右)与刘正维教授
武汉市艺术学校汪贤林
上海音乐学院在读博士生张延莉
武汉音乐学院卢国元教授
武汉音乐学院蔡际洲教授
武汉音乐学院丁承运教授
“不能停,什么都不能停”,合照留影时,有位学者问起刘教授是否至今仍骑自行车穿行于校园时,刘教授这样回答。刘教授的回答对后辈们具有极大的启示性和鼓舞性:不仅是骑车不能停,教育教学、学术研究、民族音乐学的探索之路,也都不能停!正是这种坚持,才促成了刘教授今天的成果;民族音乐学学科建设只有不断向前推进,才能促使民族音乐学学科常青常新!
研讨会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