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年前,作为我国赴美留学的首位声乐博士,王作欣回国后接受的第一份重要工作,就是参与上海音乐学院音乐剧系的筹建和教学。连她也没料到,自己从此会一发不可收拾地深陷其中,成了中国音乐剧从无到有的参与者和见证人。
赴美留学之前,王作欣便是我国歌剧舞台上的著名演员。到了美国后,又多次应邀参演加入故事情节的探索性音乐会,也包括谭盾的实验性歌剧《九歌》、齐尔品的歌剧《仙女与农夫》等。这些有益的尝试,加上观摩大量优秀音乐剧,让她每每为如此多姿多彩的舞台表演与国人无缘而心生遗憾。那时她就深信音乐剧如能进入国内,一定会大受欢迎,但需要时间去推广和建设。因此当她返回母校为上音筹建音乐剧系后,她的努力和坚持始终很用心。
她投入地教学和带研究生,实实在在地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专业人才。尽管前几年音乐剧市场尚未成熟,毕业生出校门纷纷面临改行时,王教授对学生还不得不加上“坚守”和“顶住寂寞”的叮嘱。所幸这样的情形很快有了改观,音乐剧系的学生渐渐变得越来越忙,他们开始有机会参加各种小规模的音乐剧及片断的演出。如在原创音乐剧《六祖慧能》《弘一法师》《长河》中,这些年轻演员更是挑大梁的角色,还包括美国音乐剧《伴侣》《旋转木马》的演出等。而王艺埙、陈沁、张苑、凌其尔、夏振凯等年轻演员也都成了这个新领域中的活跃分子。
王教授说,音乐剧其实是一个综合了许多元素的庞大产业,观众的培养和引导也是重要一环,而完成一部精良的音乐剧,除了演员还需要有专业的编剧、作曲,还特别需要一支精诚合作的制作团队,更少不了堪比灵魂统帅的制作人……从这些层面上说,仅仅培养学生当然远远不够。可喜的是我们已经起步。只有在行进中,才能不断修正、改进和提升。
在美国学习、生活、工作了16年的王作欣,深知音乐剧在西方的发展也曾历经艰难和磨砺,比如原版的《妈妈咪呀》就曾经过无数次的修改,以至最后正式公演与第一次预演相比已“面目全非”。可见所有的进步都须仰仗积极的行动。所以她认为中国的音乐剧在经过了十多年的积累后,是“大展身手”的时候了。而搭建了最好舞台的上海,也应力争成为中国音乐剧的重镇。
大约在14世纪,欧洲出现了一种在多弦乐器上加键而成的击弦古钢琴——克拉维卡琴。这种古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