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之歌》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大型电视纪录片《话说长江》的主题歌,但这首歌词却是在纪录片播完之后才写出来的,是一篇在歌曲创作中不常见的“命题作文”。
歌曲简介
《长江之歌》是上世纪八十年代风靡全中国的大型电视纪录片 《话说长江》的主题歌,王世光作曲,胡宏伟作词,首唱者季小琴。这首歌用诗情画意、饱含深情的歌词和激昂壮阔、大气磅礴的旋律,通过对中国的母亲河——长江的描写与赞美,表达了中华儿女对神州大地的热爱和对伟大祖国的深厚情感。
词曲作者
王世光,著名作曲家,1941年生于山东青岛,曾任中央歌剧院院长,中国音乐家协会副主席。在他手中诞生了《长江之歌》、歌剧《第一百个新娘》和《马可·波罗》等众多蜚声中国乐坛的作品。
胡宏伟,著名词作家,1953年生于沈阳,现任中国音乐家协会理事,辽宁省音乐家协会副主席,沈阳军区前进文工团艺术指导。创作歌词两千余首,歌剧、组歌多部。代表作有《长江之歌》、《光荣啊,中国共青团》、《你我他,快参加》、《当祖国召唤的时候》。
在采访《长江之歌》的词作者胡宏伟时,他特意从剪报册中翻找当时发表在《电视周报》上“为《话说长江》主题歌”征选歌词的那则启事。二十八年来,这张小小的剪报颜色渐渐泛黄,但是那首还不到两百字的诗一样的歌词,却深深地唱到人们的心里、记忆里,直到现在依然被视为音乐经典。
废纸篓满了 曲子谱成了
从1983年8月7日开始,25集大型电视系列节目《话说长江》在中央电视台播出,每周一集,一播就是半年。每到周日,当片头曲一响起,人们都会坐在电视机前。
现在人们仍然对那个片头曲十分熟悉,因为它就是后来《长江之歌》的旋律。人们不知道的是,这短短50秒的音乐,却让它的创作者王世光纠结了八九天的时间。
1982年,王世光应邀为纪录片《话说长江》创作音乐,从片头到片尾,从长江源头到入海奔腾,他需要写出80多分钟的旋律。因此,他也成为这部电视纪录片最早的观众之一。看过这些素材之后,他对长江有了新的感受,虽然他也曾亲眼把长江的壮丽雄伟尽收眼底,但近距离的感受远不如航拍大全景来的震撼。
至于音乐的基调该如何确定,却让王世光想了很久。想到长江,人们一定会想到“大江东去浪淘尽”的壮瀚,但是长江其实也有蜿蜒绵长的细流,当然也不能用某个地域的风格来描述长江,因为毕竟长江东流入海途经数省。最后他终于有思路了:用中华儿女对长江所具有的共同的热爱之情来作为基调,就可以让这样一个浩大的主题赢取更多的共鸣。
有了这样的构想,王世光开始下笔了,一切都还算顺利,除了那段50秒的片头曲。对于这段音乐,当时的总编导戴维宇要求很高:“希望片头音乐一响,家家都围着电视机看《话说长江》,音乐一起,万人空巷。 ”
时间过去了大概八九天,废纸篓都已经满了,王世光才终于完成了这短短50秒的片头。他还不知道,这段旋律会在日后成为脍炙人口的《长江之歌》。
一张贺年卡 寄出“长江之歌”
等到纪录片播完的时候,节目组已经收到了上万封观众的来信,其中有很多观众要求把片头曲谱上歌词。于是,剧组开始向全国观众征集歌词,并在报纸上发出了征选歌词的启事。
这则启事,就是在前面提到的那条泛黄的剪报,当时登在1983年12月22日的《电视周报》上,其中还写着包括对歌词内容、形式和征选日期的注意事项,并在后面附上了《话说长江》的主题旋律。
看到这条消息之后,一直在看《话说长江》的胡宏伟立刻有了创作的热情,但是这种给曲子填词的方式并不常见,也给创作增加了难度。
胡宏伟说,这种写词的方式就好比是“命题作文”之所以叫“命题作文”,是因为这种先有曲后有词的创作方式并不常见。“曲子会对作词者有约束,你必须把你想说的千言万语都规范到人家的乐曲里去,人家有七个音符,你不能写出八个字儿或者九个字儿,如果你就写七个字儿,又太死板,所以后来我琢磨,六个字儿比较好。胡宏伟解释说。
“但是有约束其实也有好处,这可以让你的语言更加凝练,本来十个字儿的话儿,你要用六个字来说,这对词作者的语言组织能力要求更高。 ”胡宏伟说,“为什么要用第一人称写,也和字数有一点儿关系,‘长江’两个字儿,还可以直呼其名,‘母亲河’三个字儿,字数更多,可是‘你’只要一个字儿就行了,而且还拟人化,歌词里一句一句的好像是在跟母亲河对话一样,有人情有味道,也更显亲近。
就是经过这样一句一句的琢磨,打了几天的腹稿,胡宏伟终于写下了两段歌词。
第一段词,写的是空间的跨度,写长江从“雪山”流到“东海”,第二段词,写的是时间的跨度,写长江从“远古”到“未来”。“空间和时间有一个共性,就是都不能回头,这也能形成一个统一。 ”
把握了这个思路,胡宏伟只用了两天时间就写完了当时,他还给这两段歌词起了名字,就叫做“长江母亲河”。后来胡宏伟把这两段词写在一张贺年卡上,在1984年元旦那天一早,把卡片投进了邮筒里。
当时写长江 大都靠想象
胡宏伟说,当时上小学六年级的外甥女正好学到这篇课文时,还跟老师说“这个就是我舅舅写的”,老师还不信。其实,在27年前,也没有多少人相信这首歌的歌词是由一个没近距离接触长江、才三十岁出头的年轻人写成的。
没有站在长江边上看见过长江,这是事实。胡宏伟说,自己当时只远远地见过长江一面。那是1981年的冬天,他乘坐火车从南京长江大桥上经过,看到长江宽阔的水面。但是,这样的印象只让他想到了“你从雪山走来”、“你从远古走来”这两句歌词。但是再往下发展,胡宏伟却“没有词”了。
“范仲淹没去过岳阳楼,也写成了《岳阳楼记》,我没去过长江,但是我能够从过去的文学作品和影视剧中得到灵感,虽然其中有想象的成分。”当然,家里的那台12寸的黑白电视机也帮了不少忙,《话说长江》的纪录片让他对长江有了更多的了解,那些壮丽的画面最后都变成创作灵感从他的笔下喷涌而出。
然而,歌词寄出去之后,等了两个多月都没有消息。《话说长江》的纪录片虽然播完了,但是电视里还有一些与其相关的电视节目,有时也会有主持人念上一些由读者寄过去的歌词,但是胡宏伟却一直都没有听到自己写的那首。
难道是寄丢了?胡宏伟有些忐忑了。正在这时,他竟然收到了节目组寄过来的一封信,说邀请他到北京去参加《话说长江》音乐会,但是却只字未提他的歌词到底选上没有。“可能是为了保持神秘感,准备现场揭晓,可能是全国范围内选几个各行各业的代表,我可能是作为军人作者代表被挑中的。”胡宏伟这样想着,心里并没有报多大的希望。他还开玩笑地说:“当时也挺高兴,这说明人家看到了,8分钱邮票是没白花。 ”
1984年3月24日,胡宏伟坐到演播厅里,看到了晓光、施光南、乔羽等名家也坐在那里。他不敢多想,毕竟自己还很年轻,而且听说是全国有五千多份投稿,如果能选个十首八首的,自己的歌词能占其一,已经是非常荣幸的事了。
然而,当一束光打到胡宏伟身上时,连他自己都愣住了,主持人过来宣布说《长江之歌》的词作者就是这位年轻的军人。
从这天起,伴随着“你从雪山走来,春潮是你的风采;你向东海奔去,惊涛是你的气概……我们赞美长江,你是无穷的源泉;我们依恋长江,你有母亲的情怀……”的动人歌声,连同胡宏伟的名字为亿万国人所熟知。
十四年后 终于离长江这样近
胡宏伟说,最后呈现在大家面前的歌词,和自己当初写的还不太一样。当时的评委也改动了一些,重点对第二段的一些词句做了调整和修改。比如“你从历史走来”改成“你从远古走来”;“你向太阳奔去,碧波焕发着异彩”改为“你向未来奔去,涛声回荡在天外”。当时还有人想把这两段捏成一段,但是后来觉得不妥,这两段词都是相辅相成的,只有合起来才能表现出长江的风采,少一句不行,多一句浪费。
直到1998年,胡宏伟才真正去看了长江,因为当时有人跟他说,如果再不去就看不到三峡了。当胡宏伟看到长江时,身边还一直在播放着《长江之歌》,这首歌在葛洲坝的大坝上是24小时播放的。胡宏伟游览长江的时候,一边欣赏两岸的风光,一边想要亲眼验证自己当年的歌词写得是否贴切。
现在,《长江之歌》还经常被唱响,不但出现在国内的各大晚会中,朝鲜等国家的代表团也曾在中国演唱过这首歌。而胡宏伟远在加拿大的儿子回国后告诉父亲,加拿大的华人在聚会时也常常唱《长江之歌》。每次唱起大家心中都升腾起民族自豪感,这首歌也能表达出他们对祖国的思念,对母亲河的思念。我国第一颗绕月探测卫星“嫦娥一号”升空时,《长江之歌》也被选中作为经典曲目在距地球38万公里以外的太空播放,这也印证了歌曲中那句“你向未来奔去,涛声回荡在天外”的歌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