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浩江
“李白与浮士德美国青年歌唱家中外名曲演唱会”日前在天津音乐厅上演,担任本场演出主持兼讲解人的是著名男低音歌唱家田浩江,他是与世界著名歌唱家帕瓦罗蒂、多明戈等合作最多的亚裔歌唱家,被称为“大都会歌剧院曝光率最高、最耀眼的华裔歌唱家”。田浩江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对歌者来说,天生好嗓子不错是有利条件,更重要的是后天的刻苦锻炼。
从钣金工到歌唱家
自1991年首次登上纽约大都会歌剧院的舞台,田浩江19年来在大都会参加过300多场演出,演过26个角色。与此同时,他与世界30多个重要歌剧院合作,担任过40多部歌剧主角,共计1300多场演出,与他同台的都是世界上首屈一指的歌唱家,包括多明戈、帕瓦洛蒂、卡娜娃等。但可能从没有人想到,上世纪70年代在北京锅炉厂里那个经常参加文化活动、“不务正业”的小工人,如今会成为举世瞩目的男低音歌唱家。
北京人田浩江在15岁那年成为了一名钣金工,一干就是6年半。每天和电焊大锤打交道自然无法满足这颗热爱艺术的心。“我并不是一个好工人。”采访中田浩江对自己的青年时代如是评价,“我哪怕有一点时间也要花在自己喜欢的事情上,参加工厂里的宣传队活动。”前不久他还回厂里参加庆典,“虽然我当年并不是一个埋头苦干的工人,但我从来没忘记过自己的青少年时代在这里成长,学会了那么多的歌。”
在上世纪80年代,田浩江选择了出国。“在国门刚刚打开的时候,我作为一个年轻人就想看看另一个世界是什么样子。”虽然在国内一部歌剧也没看过,但从北京飞到纽约的第二天,偶然经过林肯艺术中心,看到歌剧海报的田浩江就在帕瓦罗蒂开朗笑容的吸引下,观看了他此生的第一部歌剧,他记得清清楚楚,那一天是1983年12月17日。
那一天田浩江观看的是威尔第的歌剧《埃尔南尼》,虽然此前这部剧他听都没听说过,但宏大的场面、演员精湛的演唱技巧和剧情与表演对他的震撼令他终生难忘。“我从没想到过,有一种艺术形式会有这么强的感染力。这也是我在美国读书之后开始做歌剧梦的起因。”
穷学生登上大都会舞台
在美国的前几年,田浩江都只是一个身无分文的穷学生,在饭店后厨给人洗盘子、包饺子,为刚装修的新房擦玻璃打扫等等,为了生存做一切能挣钱的活儿。在进入大都会歌剧院之前,1987年才顺利获得美国丹佛大学声乐表演硕士学位的田浩江经历了漫长的磨炼。出于对歌剧事业的爱好和“一定要出人头地”的决心,田浩江决定破釜沉舟、放手一搏。1988年和1989年两年的时间内,他开始疯狂地攀登歌剧这座高峰。
“我当时觉得做歌剧完全是条不归路,觉得西方歌剧只能在西方发展。作为第一代走进西方歌剧世界的中国歌唱家,那时的西方歌剧界充满了各种困难,怀疑、种族差异、文化隔膜……对我们来说,西方歌剧界是非常苛刻的。”
作为世界上首屈一指的歌剧院,纽约大都会歌剧院堪称资力最雄厚、乐队水平最强大、演员人数最多、合唱队薪酬待遇也是全世界最高的。但如此的歌剧金字塔攀登起来也绝非易事。当田浩江站在大都会歌剧院的舞台上进行试听表演时,他完全没想到自己可以在这里真正开始歌唱生涯。经过数百次试听的历练和不懈奋斗,他终于得到了大都会歌剧院这份来之不易的合同。
大都会歌剧院并不是保险箱,没有终身制。但田浩江是唯一一个在那里连续签约19年的中国歌唱家。辉煌的背后,布满了田浩江无数的付出和努力:“光唱得好是不够的,要屹立不倒,就必须比别人更好。因此同一个角色,别人排3遍,我会排10遍。因为在台上,你只有一次机会。”
“如果告诉年轻歌唱家一句话,我会用一句歌词来形容,就是:时刻准备着。作为艺术家,永远不要忘记艺术生涯整个都是在积累的过程,一生都在准备的话,就会不时发生转折性的变化。每部歌剧都有学不完的东西。天生好嗓子不错是有利条件,更重要的是后天的刻苦锻炼,而且要保持像孩子一样好奇的心,永远去发掘、寻找和学习新东西。”
对中国歌剧充满信心
“我现在在中国演歌剧,但同时也在做外国音乐家用中文唱中国歌剧作品的"汉语歌唱计划"项目。我也在考虑是继续在舞台上唱下去,还是做些对歌剧事业更有推动和发展的东西。这也是我人生面临的又一个转折点。”田浩江说到此处,笑意盈盈。
自1998年第一次回中国演出后,田浩江参演的中国歌剧日益增多。梳理他众多优秀作品,有与张艺谋合作的歌剧《秦始皇》,也有与谭盾合作的歌剧《茶》,还有与华人艺术家郭文景和林兆华合作的歌剧《诗人李白》。田浩江除了无可挑剔的嗓音之外,他幽默、富有智慧的演讲口才也让人津津乐道。8日来津的演出中,田浩江作为主持人登台亮相。这场演出主要由来自美国的20名青年歌唱家与6名中国青年歌唱家表演,从7月18日起,他们在中国进行了为期1个月的汉语培训和中西歌剧的表演训练,学习用中文演唱中国现代歌剧。这些西方青年歌唱家都是首次来到中国,学中文唱汉语歌让他们“极其崩溃”,但现在他们的歌曲听起来会让人感动得热泪盈眶,因为他们是真的在发自内心地演绎着中国的歌剧和艺术歌曲。而为了这个项目,田浩江和他的伙伴们已经努力了整整一年。
1991年田浩江从美国回国到中国中央歌剧院做讲座,当时歌剧院的副院长用两个字形容中国歌剧市场:悲壮。“经济困难,演出少,场地有限。”
“但现在我觉得中国歌剧事业的黄金时代已经不远了。北京国家大剧院才开幕3年,今年已经是第三次国际歌剧节,16部作品中至少有5部是中国当代歌剧音乐作品,而且观众层次非常年轻,绝大多数都是年轻人,3年里每年歌剧演出都在80场以上,纵观世界范围仅仅3年的歌剧院能有这样的实力真是令人赞叹不已。歌剧观众的上座率已经接近百分之九十,这在世界任何剧院都是惊人的。”田浩江谈起中国歌剧的现状,喜悦之情溢于言表,继而话锋一转,“虽然我们成果斐然,但也暴露出一些问题,譬如歌剧院建了几十座,但管理和剧目是我们两大薄弱环节,怎么让市场承认,怎么管理好队伍都还在探索阶段。另外,我们对青年歌唱家的训练尤其是歌剧专业的训练还很薄弱,我们国家有很多好嗓子,但全面的针对歌剧的训练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中国歌剧市场是巨大的,有无限潜力的。我对未来充满信心。”来源:渤海早报 记者 :杜琳
大约在14世纪,欧洲出现了一种在多弦乐器上加键而成的击弦古钢琴——克拉维卡琴。这种古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