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首届中国儿童戏剧节组委会、中国儿童艺术剧院、中国儿童戏剧研究会、中共济南市委宣传部、济南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共同主办,济南儿童艺术剧院承办的首届中国儿童戏剧节学术活动之二——2011中国儿童戏剧研讨会于8月13日在泉城济南隆重召开。首届中国儿童戏剧节组委会主任、中国儿童艺术剧院院长、中国儿童戏剧协会会长周予援代表主办方做主旨演讲。会议旨在为来自中国各地的演出团体搭建交流的平台,从剧院管理、艺术创作,到演出市场的培育等很多方面,大家共聚一堂,互相切磋,为努力打造中国儿童戏剧成长的“经济生态环境”献计献策。会上与会人员积极性很高,大家踊跃发言,积极探讨,各个院团互相交流自身剧院发展状况,并就中国儿童戏剧事业的发展方向进行了探讨。济南儿童艺术剧院院长、中国儿童戏剧协会副会长丁小秋主持会议。并在中国儿童戏剧研讨会期间套开了2011阿西特基ASSITEJ亚洲儿童青少年戏剧会议。
此次研讨会参会单位不仅有国有剧团、刚刚进行文化体制改革的地方院团,还有近几年在儿童剧事业上迅速发展的民营剧团。研讨会参会人员共48人,除中国儿童艺术剧院院长周予援、济南儿童艺术剧院院长丁小秋、副院长李大海,此次研讨会与会人员还邀请到中国儿童戏剧研究会三位顾问:原国家话剧院资深导演张奇虹老师,中国戏剧家协会、《剧本》杂志社主编王育生老师,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刘平老师。也有来自西安儿童艺术剧院有限责任公司、成都市少儿艺术团、哈尔滨儿童艺术剧院、中国福利会儿童艺术剧院、青岛市话剧院、内蒙古自治区话剧院、河北省话剧院儿童剧团、山东省话剧院、昆明儿童艺术剧团、辽宁儿童艺术剧院、北京丑小鸭卡通艺术团、福建艺术剧院、四川人民艺术剧院、内蒙古自治区话剧院、北京天星秀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浙江话剧团有限公司、苏州市滑稽剧团等剧院和演出单位的代表。
发展现状:儿童戏剧市场繁荣发展 剧目创作百花齐放
在中国有三亿八千万的少年儿童,巨大的观众群以及儿童受众的特性使得儿童戏剧的发展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无论是东部城市里的孩子,还是中西部贫困家庭的孩子,都有观看儿童剧的需求,可以说,中国儿童戏剧拥有市场的可能性是其他艺术形式所无法达到的广阔。基于这一条件,中国儿童消费市场近年来一直是以惊人的速度在不断发展和扩大,儿童剧作为一种文化艺术产品因拥有巨大的市场和潜力被普遍看好。戏剧评论家刘平先生也认为目前中国儿童戏剧的创作和演出也出现了一些可喜的新气象:第一方面,这几年的儿童剧创作题材上有突破。2005年第五届全国优秀儿童剧目展演出现的两台戏《柠檬黄的味道》和《青春跑道》,它的突破在于写了中学生的恋爱问题。这个题材以前有剧作家写过,但是没写好,而这两部作品在第五次剧目展演会上出现以后,让我们感到眼前一亮,这两台戏从观念上的突破给我国儿童剧带来了一种新气象。第二方面,在儿童剧的创作上,学会了以儿童的视角去创作。为什么像《马兰花》这样的戏能够流传至今还在演出,大人和小孩都喜欢看,这是值得我们认真研究的一个问题。“我特别要提到的是《西游记》这部作品,我看到第一部以后感到很震撼。儿童剧从《马兰花》开始到《西游记》的诞生,我觉得《西游记》从编剧到导演、从制作到演员,都已经达到了一个很高的水平。可以这么说,这部戏是一个杰出的作品。在一次座谈会上我曾说一句话,我说这个戏整体上提拔了儿童剧创作的水平。”
纵观市场,儿童剧已不仅仅局限在儿童剧院,部分话剧团、歌舞团、京剧团等演出团体也在排演儿童剧,而且体裁丰富,涉及动漫剧、人偶剧等多种表现形式。于此同时,各种演出公司、社会团体也开始把发展方向转向了儿童剧。据悉,参加此次中国儿童戏剧研讨会的北京丑小鸭儿童艺术团、北京天星秀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也是为数不多的在儿童戏剧演出市场发展比较迅速的两家民营剧团。他们的迅速崛起给正在探索中不断前进的中国儿童戏剧事业注入了新的活力。
近几年,随着儿童戏剧市场的不断繁荣发展,儿童剧市场也涌现出了很多优秀的儿童剧,如中国儿艺的《十二个月》,讲述的是一个关于真善美的神话故事;济南儿艺的《宝贝儿》,演的是告诉“小皇帝”、“小公主们”应该学会自立;上海福利会儿童剧院的《挑战三对三》写的则是中学生教育理念的问题,等等。还有苏州滑稽剧团的《一二三齐步走》,中国儿艺的《小蝌蚪找妈妈》,武汉儿艺的《古丢丢》等。剧目内容丰富多彩,很多小朋友都能在儿童剧里面看到自己的影子。戏剧评论家刘平先生说,中国儿艺的戏我几乎都看过,特别要提一下《西游记》这部作品,我看完第一部以后感到很震撼。中国儿艺的儿童剧从《马兰花》开始到《西游记》的诞生,我认为《西游记》从编剧到导演、从制作到演员的演出都已经达到了一个较高的水平。可以这么说,这部戏是一个杰出的作品。在一次座谈会上我曾说过一句话,我说这个戏整体上提拔了儿童剧创作的水平。
“把儿童剧当成公益事业来办,公益与市场相结合”,这是周院长从事儿童戏剧事业一贯坚持的宗旨,也是其对中国从事儿童戏剧事业的各院团的呼吁。近几年,在政府的支持下,中国儿艺每年都会走进西部社区、校园进行公益演出,去年全年509场演出中约150场演出是公益演出。在首届中国儿童戏剧节期间,中国儿艺还邀请智障儿童、公交职工、军人子女等家庭的小朋友免费走进剧场,观看戏剧节期间精彩的演出。除中国儿艺,地方各院团也一直响应政府号召,积极投身公益事业,如浙江儿艺推出的“雏鹰计划万里行”活动,每年将有390场精彩的儿童剧走进贫困地区,为当地的孩子免费进行演出,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应。还可以利用基金会尝试在贫困地区发放教育券,让贫困地区的孩子能够观看到儿童戏剧。“作为戏剧的管理者,我们还应该思考,除了政府的支持,我们自身应该如何走市场、如何让社会、让企业更多地支持我们。”
一些困难:中国儿童戏剧发展不均衡 问题依然存在
在中国儿童戏剧市场繁荣发展的背后,由于地域条件、思想理论等客观和人为因素,中国儿童戏剧市场发展极不均衡,中西部地区儿童戏剧市场还处在有待开发的阶段。周予援院长表示,“从总体上看,中国儿童戏剧演出市场目前正处在起步阶段,是一个成长而非成熟的市场,发展极不平衡。”中国中西部地区经济相对落后,观看儿童剧对这些地区的孩子来说是很奢侈的事情。面对中国东西部发展不平衡的市场,越来越多的儿童戏剧工作者不断地在儿童戏剧的公益性演出和商业化演出之间进行探索,希望能够走出一条合理的儿童戏剧发展的经营之路。当然,这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和扶植,同时院团自身也要不断探索更多的经营渠道,主动出击,争取更多社会企业的赞助和支持。儿童戏剧的公益演出和商业演出绝对不是二元对立的关系。相反,两者在一定程度上相互促进,共同发展。良好的市场经营手段能够促进儿童戏剧事业的发展,也只有儿童戏剧发展了,才能够更好地发挥其公益性。
不仅如此,尽管当前中国儿童戏剧演出市场看似很繁荣,但依然存在很多问题。“民营资本的注入及各种演出经纪公司的商业操控使儿童剧演出市场异常地活跃也异常地混乱。由于市场监管监督的机制相对滞后,市场准入制度尚不完善,演出团体无法实现有序的竞争,艺术质量更是优劣不齐,其负面效应令我堪忧。”,周院长表示,“中国儿童戏剧的娱乐性和商业性应该只是儿童戏剧多种特性中的两种,但它不是全部,绝不能一味地去追求市场,把娱乐性和商业性作为儿童戏剧的主题,我认为这是错误的。这样就会损失儿童戏剧更大的价值和利益。”艺术不能市场化,并不是说艺术不需要市场,特别是儿童戏剧艺术,没有儿童观众,没有教育性、感染性,就完全无法得到施展。所以创作儿童戏剧、推广儿童戏剧是以市场为参考,而不是为指导或目标,关键是要分析受众群体,到底需要什么样的儿童戏剧。
“创作和演出是一个剧团的命脉”,中国儿艺院长周予援表示,虽然身为中国儿童艺术剧院的院长,但想看到一个成熟的创作作品同样也很不容易,这也是国家儿童艺术剧院最大的痛苦。没有好的作品,没有好的剧本,创作和演出都无从谈起。现在的创作,很多只是一味地追求娱乐化,孩子想要什么,孩子怎么高兴就给什么等等,没有考虑到孩子的需求,“中国儿童戏剧人应该要找寻一些儿童戏剧的本质和本身——我们将给孩子什么?这个是我们要思考的”。中国剧协《剧本月刊》主编、戏剧评论家王育生先生也表示,前不久他在北戴河参加了一个信息交流会,核心的议题是调查了解剧作者的状态,结果让人很头痛,剧作者的数量很让人担忧。
建言献策:立足现状求转变 广纳对策展未来
注重剧目创作 儿童剧应表现大写的人
国家话剧院资深导演张奇虹女士也在研讨会上谈了儿童剧的创作问题。“儿童剧是演给孩子看的,是为了让孩子笑的,但是不是就不能有教育意义?”张奇虹导演表示听朋友讲过一部儿童剧,整个舞台上全是各种各样的动物,剧目的内容就是评比谁家的宠物狗打扮得最好看、谁家的宠物狗的品种最高级,“听说票卖得挺好,小朋友看了之后笑了、也蹦了,我听了之后很难过。”张奇虹认为,无论是成人剧还是儿童剧,大写的人都应该是舞台的中心。但是在当前的儿童剧舞台上,经常是出现的人物少,动物多。“这样就使我们的孩子脱离了现实生活。”在张奇虹导演执导的大型神话舞台连续剧《西游记》里面,有一条贯穿始终的主题思想:人要有信仰和追求。张奇虹导演表示,在《西游记》第二部中,唐僧由于误解孙悟空三打白骨精,把孙悟空赶走的那场戏,孩子们看完之后都哭了,很多小朋友会追问为什么要把孙悟空赶走?“我们在努力写这样一些震撼幼小儿童心灵以及大人心灵的东西,我希望能够有这样的戏,能够起到一种启发幼小心灵思考“为什么”,而不是看完笑完就结束了。”
改变思路 从体制改革中看到希望与活力
“文化体制改革机制转换了,体制、机制的转换与创新,我希望使中国的艺术戏剧能焕发出新的活力和青春,使剧目的生产能力得到大大的提高,由于运作机制,它还能促进儿童戏剧院团内部用人机制的转变,由原来创作新戏只用本剧院团的创作和演职人员,到现在我们不但面向社会招聘,还需要对内选拔人才。通过人才的选拔,既为不适合舞台演出的演职人员实现了转型,提供一个新的发展机会,还促进了人才的合理流动,提高资源利用率,充分挖掘内部资源,将触角延伸到对剧本的发现和扩展,丰富剧本内涵,将短线变为长线,使戏剧的市场化有机地联系起来。不仅剧目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实现最大化,而且营造了一个更为广阔的儿童剧成长的经济生态环境。”
周院长表示,“各院团转企改制以后,创作和演出这两个命脉都不能丢,不管是姓‘事’姓‘企’,我们都应该培育儿童剧的市场,而且要营造更为广阔的儿童剧成长的经济生态环境,这一点我认为很重要。这一两年可能大家伙都要面对文化体制改革这个问题,文化体制改革对众多的儿童艺术院团来说具有重大的影响,也必将有相当长一段时间的阵痛,但是阵痛中必将孕育新的希望。在这里,中国儿童戏剧研究会始终不渝地坚持公益性,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坚持在公益性的基础上面对市场,勇于创新,使公益性与市场有机地结合,这样才能更好地出精品、出人才,开拓寻求一条适合中国儿童戏剧发展的阳光之路,让更多的孩子能够接触戏剧,享受戏剧,使儿童戏剧真正成为孩子们的精神快乐之源。”
开拓市场多样化 儿童戏剧市场出现新气象
近几年来中国儿童戏剧演出市场也出现了比较好的势头,出现了新气象。戏剧评论家刘平先生认为体现在下面三个方面,首先,中国的各个儿童艺术团体都在努力创建自己的亲子剧场或者假日小剧场。中国儿童艺术剧院从建院就具有中国儿童剧场,在2005年,又在剧院四层创建了假日经典小剧场,2010年,中国儿艺推出“优秀剧目轮换上演制”,大小剧场每个周末都有演出,17部优秀儿童剧全年轮换上演。上海也在建设亲子剧场,济南儿艺也有自己的宝贝亲子剧场,全国各地还有其他很多院团也在做这种形式的演出。刘平先生认为,儿童戏剧市场的新气象还体现在送戏进校园、送戏进基层。第三个新气象是走出国门,与世界艺术院团进行交流。
“儿童剧市场上出现的变化、创作上出现的变化,根源在于从业人员观念的改变,即自我意识的增强。” 刘平先生表示, “演出市场要开拓同样也需要多样化。我知道中国儿艺、上海儿艺、济南儿艺、还有浙江儿艺的‘雏鹰万里行’,还有沈阳、哈尔滨等等,我没提到的院团可能也在做这样的事情。就像我刚刚说的,每个院团都增加了自觉的意识——为孩子服务、服务好、贡献好。”
8月14日,首届中国儿童戏剧节学术活动之二——中国儿童戏剧研讨会落下帷幕,此次会议得到了各地儿童艺术院团的高度评价和支持,大家都表示以后要不断增加各院团之间的团结和合作,努力营造中国儿童戏剧事业发展的“健康生态环境”。首届中国儿童戏剧节为期42天的展演活动,共有39部风格迥异的童话作品、211场精彩纷呈的演出集中展示,为中国少年儿童营造一个集中欣赏国内外优秀戏剧的氛围与环境。在剧目展演的同时,戏剧节还举办一系列学术活动和儿童戏剧嘉年华活动,此次中国儿童戏剧研讨会是首届中国儿童戏剧节学术活动之一。
点击观看【2011首届中国儿童戏剧节专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