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铁霖,著名声乐教育家,中国音乐学院名誉院长、声乐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现任全国政协委员、中国音协副主席、北京市文联主席、中国民族声乐艺术研究会会长,全国文联全委会委员、教育部艺术委员会委员、中国少数民族声乐学会副会长、中国轻音乐学会副会长、中国音乐表演权学会副会长、文化部考评委员会民族声乐组组长、文化部和北京市教委高级职称评委等。曾被评选为北京市高教系统先进教师;北京市有突出贡献的科学、技术、管理专家;荣获国家优秀教学成果奖;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全国模范教师;全国十大艺术英才;2007年国家级“名师奖”;2009年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1991年起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为我国培养了大量的声乐人才。
金铁霖教授在长期的民族声乐教学实践中,为探索和建立科学完整的中国民族声乐教学体系和中国民族声乐学派,培养和造就德才兼备的民族声乐人才,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他首先提出了中国民族声乐应具有"科学性、民族性、艺术性、时代性"给中国民族声乐教育以崭新的学术定位并作为民族声乐发展的方向,他为此做出了大量开创性的努力,他创建的民族声乐“七字标准”即:“声、情、字、味、表、养、象”为民族声乐人才的选拔、培养及民族声乐比赛的评判奠定了客观的标准;他还提出了一系列完整的、富有创建性的、行之有效的教学理论。大批高、精、尖型的歌唱人才群体不断推出,如今他们都是活跃在舞台上颂扬社会主旋律的生力军;在国内外大型声乐比赛中,其学生也屡屡获得骄人成绩。在教学中它孜孜以求,教书育人,不惟书本、求真务实、与时俱进。他坚持因材施教,强调声乐训练中的辩证关系,坚持实践是检验教学成败的标准。他始终坚持在教学实践第一线,潜心研究,不断总结,先后发表了《浅谈我的声乐训练方法》、《谈民族声乐教学》、《声乐训练中的辩证关系》、《中国民声乐的学习与训练》、《中国民族声乐艺术教学探索》等专著、论文和教学音像制品数十部。他还应邀通过计算机网络和电视等现代传媒手段,多次举办民族声乐专题讲座,为推动和促进中国民族声乐艺术的普及和健康发展,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
金铁霖教授在坚持继承民族声乐优秀传统的基础上,博采众家所长,融会贯通,开拓创新,取得了辉煌的教学业绩,形成了具有典型示范作用、科学完整的金铁霖民族声乐教学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