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声乐教育界有三位令人敬仰的高龄女教育家,上海音乐学院94岁的周小燕教授、 中央音乐学院84岁的郭淑珍教授和厦门工学院歌剧艺术中心82岁的郑小瑛教授。这三位老人至今都活跃在声乐教学的第一线,个个精神矍铄,精力旺盛,激情四射,令人艳羡。声乐出身的“南周北郭”各自拥有学院的天然资源,桃李满天下实属必然。而出身歌剧指挥的郑小瑛在退休后远赴厦门,创立厦门爱乐乐团十余年后,再创办郑小瑛歌剧艺术中心,并一年推出中外两部歌剧制作,则让人看到了另外一条民间歌剧创业之路,筚路蓝缕的艰辛,恐怕只有郑小瑛最有感触了。
上周末,郑教授带着他们最新制作的校园版施光南歌剧《紫藤花》在国家大剧院小剧场上演,抒情、清淡、优美的音乐;简单到只有两个角色的剧本;精致到只有十来人的乐队;简约到只有两株茂盛的紫藤花布景的舞台,让我们这些看惯了铺张豪华大制作歌剧的人,重新有了一种心境回归到校园时代的感觉。而这也正是郑教授用心良苦的目的所在,她想要用这种有着青春情怀的故事,以这种简便的方式,把歌剧这门“贵族艺术”带进校园。
这件事情身在北京的学子们可能感受不够清晰,因为这里是全中国中外歌剧最丰富、上演最多的地方,但身在艺术活动贫乏的厦门的学生们感受可就大不相同了,郑小瑛教授正是从北京到了厦门才发现,歌剧距离人们的生活有多远。她努力说服厦门工学院创办歌剧艺术中心,正是希望在“基因层面”为东南沿海城市的文化生活“刻写”下歌剧艺术的种子。还记得不久前,大剧院歌剧高峰论坛上西班牙歌剧院的一项歌剧教育普及计划,他们在普通中学、大学中推广全部由学生参与创作、制作、表演、推广的歌剧,从歌剧所涉及的各个方面全方位地深入了解参与到歌剧当中,其被接受和普及乃至参与者收获的程度,都远远超过了“讲解”+“演出”的传统普及方式。
《紫藤花》中有一个十余人的歌队参与简单的情景合唱,郑小瑛希望今后在走进校园时能够与当地大学的学生合唱团合作,不仅简化了歌剧出行的队伍,更让学生们有了参与感。我在想,也许郑教授可以走得更远些,不妨用西班牙的成功经验做个试验。也许,有一天我们可以欣赏到完全由综合大学的学生团队创作、制作、演出的歌剧新作。来源:北京晨报 记者:李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