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日晚,著名制琴大师郑荃作品展在沈阳音乐学院开幕,作为20多年的挚友,著名<A href="/lesson/kj_xtq/" target=_blank><STRONG><FONT color=#113dee>小提琴</FONT></STRONG></A>家吕思清来沈为此次琴展助阵,并演奏他的保留曲目《梁祝》。昨日下午,吕思清也接受了本报独家专访。
面对面地与吕思清聊天,最先受到关注的不是偶像派外表,而是脖子上的红色印记。这是从小苦练小提琴磨出来的,既是他30年音乐生涯的代价也是见证。
提琴背后:事业同制琴工艺紧密相连
提琴演奏家和提琴制造者的关系密不可分。吕思清同郑荃大师也是20多年的挚友。1987年,吕思清在意大利获得帕格尼尼比赛金奖,同年郑荃也获得意大利提琴制作比赛金奖,二人从此开始受到国际音乐界的关注。
辽沈晚报:你们的事业也是有非常大的关联?
吕思清:我们认识20多年了,都相互见证了各自音乐事业的发展。这次来沈阳演奏《梁祝》,我用的就是当年他在意大利获金奖的那把琴。
辽沈晚报:听说不久前的一次演出中,你的琴中途坏掉了。
吕思清:我那把小提琴是1770年的,老琴很娇气,我最近一直在东南西北到处跑,也许是它不太适应气候的变化。这也从另一个角度说明了制琴行业的重要性。
辽沈晚报:比起小提琴家,制琴大师们似乎往往隐藏在音乐背后?
吕思清:所以我经常参加同提琴制造相关的活动,帮忙推广制琴比赛等等。中国的提琴制造历史当然没有意大利等国家那么长,但是在这么短时间内就能出现郑荃这样级别的大师,这对中国提琴制造行业的发展有很大的推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