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与“三不准”
在军艺,找孟玲并不难。你只要在校园里看到一个戴一条花丝巾,穿着时尚,风风火火地骑一辆老旧的飞鸽牌自行车,逢人都乐呵呵地打招呼,说话风趣幽默,临了总不忘来一句“欧了,拜拜!”的老太太,没错,那人准是孟玲。
演唱界流传着一句话:“想出名,找孟玲。”的确,孟玲教出来的学生,不但“成才率”高,“优才率”也高,所以许多人都渴望投到她的门下。但想成为孟玲的学生并不容易。孟玲挑选学生有着严格的标准,用孟玲自己的话说就是“4+1”原则,即:“人品好、条件好、耳朵好、形象好,加上酷爱。”孟玲的学生中,很少有家庭条件特别优越的:王宏伟来自遥远的新疆,3岁时父亲在“文革”中被迫害致死,母亲一人带着他们兄妹五个艰难度日,家境非常贫寒;刘和刚来自东北一个小村庄,父母是地道的农民,上面还有两个姐姐,家中境况可想而知;泽旺多吉更是一个藏家孩子,祖辈父辈都是偏远山区最辛苦的农牧民,世代没有走出过大山……贫寒并不是抵达成功的通行证,但慧眼过人的孟玲看到了这些贫寒子弟身上共同的优点:诚实、纯朴、积极向上、懂得感恩。孟玲说:“有了这些品质,无论做什么都能干出个样儿来。”
选择学生有自己特殊的标准,学生进门后孟玲的种种要求更加“苛刻”。“三不准”是她给学生规定的禁令:大学期间不准抽烟、不准喝酒、不准谈恋爱。不抽烟、不喝酒,虽然刻板了些,对唱歌演员来说总是有利的事,但不准谈恋爱在一些人看来就有些不近人情了。“是的,还允许生子呢,可在我这儿就是不行!”对于这制定执行了30年的规定,孟玲毫无商量通融的余地。王宏伟在军艺上学时,曾有女孩子追求他。孟玲说,有人追是好事儿,这么好的小伙子没人追那不是有病吗。不过只能限于普通的朋友,不能发展。孟玲告诉王宏伟:“两条路:要么留,要么走。留,就不能谈恋爱,一心好好读书;走,我就放你一条生路,你去享受阳光、享受生活、享受爱情。”王宏伟知道老师是为自己好,更知道自己这一路求学过来的艰难与不易,最终他听从老师的劝告,结束了那段刚刚开始的感情,专心于学业。刘和刚是王宏伟的师弟,1997年进入军艺跟随孟玲。和刚学习非常刻苦,每天的生活就是琴房、饭堂、宿舍“三点一线”。但大三时出现了一个“插曲”:孟玲发现校园里刘和刚身后跟着一个女孩子,而且还亲昵地叫他“刚哥”。孟玲可沉不住气了,她立刻找刘和刚谈话。但刘和刚不像王宏伟那么听话,谈话没有立即见成效,心急的孟玲竟给气病了。这下刘和刚急了,他去老师家登门探望,带着负荆请罪的愧疚,对孟玲说:“老师,请您放心,昨天的那一页已经翻过去了。今后我还是过去的那个刘和刚,还是过去的‘三点一线’!”
孟玲为什么如此反对学生谈恋爱呢?其实孟玲并不是一个保守的老太太,只因她深知学校光阴的宝贵,深知学好基础知识对一个歌唱演员今后发展有多么重要。“谈恋爱不仅需要精力,还需要‘实力’。过情人节要给对象送花买巧克力,可哪儿有两元钱的巧克力啊,至少也要一二百元。宏伟当时一个月的津贴不过一百多块,哪儿有买巧克力的钱。和刚家里就他一个男孩子,父亲为了供他上学,打工时两个手指被机器压断了,一家人是咬着牙挨过来的。这样的孩子,你不靠勤奋学习、不靠努力奋斗,怎会有出头之日,又拿什么向父母家人交代?人家父母把孩子送到我这里,我就要替他们负责!”孟玲说得至情至理、发自肺腑,“反正就我这张老脸,爱看不看,不听也得听!”严厉的孟玲更有风趣的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