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曲家叶小纲
14日晚,作曲家叶小纲今年创作的新作《悲欣之歌》,作为第五届上音当代音乐周开幕音乐会曲目,被上海爱乐乐团搬上了上海音乐厅的舞台。青年歌唱家沈洋的倾情演唱和指挥家亨佩尔的鼎力相助,使这部作品的中国首演相当完美。叶小纲也专程从北京来到上海,昨晚见到记者,他说:“沈洋是上海音乐学院培养的,我为他度身创作了这部作品,也算是相隔多年之后为上海做了一点事。”
“俯身”定制难能可贵
《悲欣之歌》由叶小纲选取李叔同的三首诗谱曲而成,前不久在柏林爱乐大厅举行了世界首演。“这部作品是为低男中音和乐队写的,在我签约的德国Schott出版社最近出版的乐谱扉页上,印上了‘以此作献给沈洋’。我觉得,沈洋是上海培养的优秀歌唱家,现在已是经常登台大都会歌剧院的中国演员,但他缺少自己的作品,我觉得作为一名作曲家,有责任为他进行创作。”在国内,即使是成名歌唱家,要拥有自己的作品也必须俯身去“恳求”大牌作曲家们度身创作。叶小纲是获奖无数的中央音乐学院副院长、中国音协副主席,能够主动为一位20来岁的年轻人创作,确实难能可贵。
“京城闲人”上海情结
叶小纲出生于上海的一个音乐世家。说起青少年时代在郊区农场劳动一年,又在上海宏文造纸厂当了六年钳工的往事,他的脸上总是流露出复杂的神情,“那时,我在市工人文化宫艺术团里弹了四年钢琴。凭着这四年的功底,后来我成了中央音乐学院作曲专业77级的一员。”上海是叶小纲的家乡,这种情结,让他总是把自己的创作与上海联系在一起。每次与记者见面或者在微博上聊天时,他时常会说起:“我也是上海的音乐资源啊,怎么不来利用啊?”叶小纲并非“京城闲人”,他的社会职务很多,却是一位高产作曲家,国内外的委约络绎不绝,但他心里非常希望能为上海写。
今年5月,他以交响史诗《喜马拉雅之光》获得古根海姆作曲大奖,有人建议他把这部作品拿到上海来演,他笑言:“其实,我很想为上海写上海题材的作品。”10多年前,他为陈逸飞执导的电影《人约黄昏》《逃亡上海》、为黄蜀芹执导的《上海沧桑》写音乐时,曾经在上海遍访民间艺人,积累了大量地方音乐素材,再加上青少年时代的记忆,已有一种“不吐不快”的创作冲动。这些年来,他也一直在关注上海的文化变迁,很想把这些过去的记忆和现在的理解注入到他的作品中去,只是不知何时才有机会。(新民晚报/杨建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