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棚子”是流行于十堰郧县的地方剧种,鲜在江城舞台亮相。14日下午,由十堰郧阳艺术团排演的《我的汉水家园》在洪山礼堂上演,让“二棚子”这个小剧种历史上的第一部大戏在湖北艺术节上亮相,引来不少武汉观众“尝鲜”。
十堰郧阳艺术团团长崔英杰介绍,“二棚子”是群众俗称,剧种又名“郧阳花鼓”,起源于清代中晚期,距今已有一百多年历史,流行于郧县、郧西、房县、丹江口市等地,非常受当地群众欢迎。这个剧种兼唱丝弦伴奏的琴子戏和锣鼓伴奏的八岔戏,声腔有琴子、八岔和采腔三类,其唱腔的“花腔”部分还吸收了“郧阳四六句”的部分曲调,是我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过去,二棚子的代表作大多是唱田间地头的生活小戏,富有浓郁的地方特色,最长的唱段仅30分钟左右,这次排演的《我的汉水家园》,是这个剧种历史上第一次排演大戏。为了排演这部剧,剧团寻访了12位老艺人,搜集了110多段二棚子的老戏唱腔,经过整理加工之后重新设计唱腔,使之呈现出全新的面貌:“新的唱段听起来依然很‘土’,但是比以前更好听了。”
《我的汉水家园》讲述的是居住在汉水边的人们,为了支援南水北调工程而不得不离开家园的故事。全剧开场,年轻的副镇长思媛就签下了搬迁的责任状,被乡亲和家人骂得狗血淋头。一边是必须按期完成的工作,一边是故土难离的情绪,引发了多次冲突,也让演员们得以展示了大段流畅的唱段,将郧阳人民“为了大家舍小家”的情怀展示得淋漓尽致。观众群中,不少人都是冲着“二棚子”来尝鲜的。一位戏迷表示,以前没听说过“二棚子”,但听起来蛮有点味儿:“开始听道白有点像豫剧,唱起来又有点像花鼓戏,也有点民歌味儿,还蛮好听的!”
今晚(15日),该剧还将在洪山礼堂再度上演。 (长江日报/王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