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年的全国优秀剧目展演中,天津有6台剧目参演,涵盖了4个剧种。6台剧目中,既有久演不衰的歌剧《白毛女》,也有以戏曲舞台演绎反腐倡廉主题的评剧《寄印传奇》、京剧《无旨钦差》和昭示人间大爱、呼唤人间真情的河北梆子剧《晚雪》、评剧《非常妈妈》,还有体现“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创新思维的京剧《香莲案》。可以说,每台剧目都堪称精品佳作。
对于一个直辖市来说,无论是人口、资源还是表演团体、演艺人才,其数量和优势都比不上许多文化大省,所以,天津在剧目创作演出上的这种“胜景”就有些出人意料。众所周知,在社会生活日益丰富、文化选择越来越多元化的今天,戏剧舞台艺术的出头要面临诸多挑战,想要打造一部戏剧舞台艺术精品都殊为不易,何况一下子推出6部?而这6台精品剧目,如同雄伟壮观的冰山峰峦一样,只是露出水面的一角而已,水面以下强大的支撑力量我们未曾直观看到,却应该进行深入探寻。
首先,厚积薄发,优中选优。天津近些年沉下心来编创了一批剧目佳作,正是这批扎实精良的作品将6台代表剧目托出了水面。通过抓作品来推人才,通过演出来打磨精品,通过精品来带动创作,这一条出作品出人才的“经营之道”使得天津戏剧界呈现蓬勃发展的势头。在近年来“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五个一工程”、“文华奖”及“京剧节”、“评剧节”或者“梅花奖”、“白玉兰奖”等各类剧目、人才的评奖中,天津斩获奖项甚多,赢得的称赞也不少。“津味作品”的集群式出现为优秀剧目选拔提供了厚实的基础,这6台剧目正是其中的佼佼者。
其次,在观念和方法上准确把握创新的尺度,不唯新而新,把创新落实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创新是衡量和评价作品的一个重要的指标,在这6台剧目中,创新思想无处不在,无论创作观念、表现手段还是舞台设计上都不乏出彩之处。比如京剧《香莲案》,完全沿用了传统戏的故事架构、人物性格基调和简约质朴的风格,却是一出地道的“新戏”。产生这种效果的原因,在于创作者在内容上对人物性格的内涵逻辑进一步深化使之更为合理,在形式上则把多年的张派经典改成了程派新腔。这种做法无疑是向有着深厚传统积淀、特别是以流派论剧目的京剧艺术发起了较为强劲的挑战,不断出现的质疑也是对创作团队的巨大考验。而该剧最后受到新老观众的一致欢迎,表明它已成功地应对了挑战,赋予了一部新剧以坚实的生命力和蓬勃的生机。用他们自己的话说,是“让一个古老的故事多了一种解说,让程派艺术多了一出新戏,让京剧舞台多了一种呈现”。由此看来,创新并不仅仅表现为创造发明或是突破常规,用现代观念去尊重传统、以崭新的面貌脱胎于传统,这种做法本身也是一种创新性的思维。天津近些年剧目的创作生产,正得益于这种创新观念。
再次,在尊重戏剧创作规律的基础上,科学组织,合理调度,打造精品出大戏。天津几乎是以“十年磨一剑”的恒心在反复打磨自己的作品,这6台剧目从开始创作至今,除《白毛女》外,几乎每个创作环节都几经修改和加工,总体时间都在三年以上。这需要非同一般的勇气和耐力:因为现在人们对于演出或评奖大都注重时效性,多采取短平快的制作方式,缩短周期,提高速度。而天津的院团却迎难而上,摒弃浮躁情绪,摆脱各种功利的诱惑,潜心打造精品。只有精品,才不因时代久远而产生观念的隔膜,也不因阶层不同而出现接受的障碍。经得住检验,故能赢得尊重。这样拉长战线、反复加工、精益求精的过程所需要付出的物质成本和精神支撑可想而知。天津出戏的另一个组织特点是调动各方面优势资源,强强联合,确保最高质量的呈现。当剧目创作成为天津文化界的一项重大工程时,从全局的决策领导到中间的职能部门直至各表演团体都呈现出一片繁忙景象,而优势互补、人才流动、资源共享的举措,也充分调动了大家的积极性。
有了水面之下的强大支撑,才能有浮出水面的冰山的巍峨;同样,有了群策群力、精益求精的创作团队和创作理念,才有今天的津门好戏次第开,在舞台上绽放光彩。天津的经验应该还有很多,今后在实践中当继续挖掘,戏是边演边改,院团的发展也理应是在开拓中总结,在继承中创新。(人民日报/万镜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