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日(21日)晚,著名作曲家谭盾在北京保利剧院上演了一场“谭盾对话约翰·凯奇——献给北京国际音乐节十五周年交响音乐会”。当天上午,他在微博上发布了一张相关指挥手势图,各手语所代表的含义引发了网友们的好奇。专业人士表示,这些手势应该是谭盾自己的即兴创作,并非标准化的系统学问。
21日上午,谭盾发微博称:“今晚在北京保利剧院,我们向老子、庄子致敬,演出约翰·凯奇的音乐64卦:星图及无声音乐4′33″。这是我今晚指挥中国爱乐乐团音乐64卦的手势图……”这张手稿包含了11个指挥手势,分左右手展示说明,比如左手摆出“胜利”手势表示二胡独奏;右手伸出食指则代表“指谁,谁奏”。
该微博发布后,一些音乐界专业人士和音乐爱好者表达了对这场重量级演出的期待,而更多网友在转发微博的过程中将兴趣点集中在手势图上,并称还是第一次看到这样形象的示意图。微博用户“玛琪朵”称:“光看这手势图就够精彩的,好有喜剧感,漫画一样。”
“这是谭老师个人风格的手势谱呢还是标准指挥图?”不止一位网友对此表示了疑问。记者从指挥教育领域专业人士处了解到,这应该是谭盾为这次演出即兴创作的一套指挥手势,体现了指挥家的个性,目的是方便和乐手进行交流,它并不属于指挥法这一学科中的系统知识。一般在实际演出中,每位乐手面前都有一本乐谱,以便掌握演奏节奏,而指挥家有时会用“点一下”以表示某一乐器的乐手开始演奏。
【链接】 什么是《4′33″》
《4′33″》(中文《4分33秒》),是美国作曲家约翰·凯奇最惊世骇俗、也最具争议性的音乐作品。该作品是一部无声乐曲,全长4分33秒,分为三章,乐谱上没有任何音符,唯一标明的是“Tacet”(拉丁文“沉默”)。首演时,约翰·凯奇坐在钢琴前4分33秒,没碰一下琴键,现场只有观众的咳嗽声等,演出结束后现场掌声如雷。该作品的含义是请观众用心灵去聆听周围的寂静,类似于“此处无声胜有声”的意境。
上周日谭盾首次让《4分33秒》在中国舞台上亮相,他将手机调成4分33秒的倒计时,演奏开始,他做出指挥手势,他指到哪里,相应的乐手就做出表演状,但现场实际并无任何乐器声。 4分33秒后,现场爆发出掌声和笑声。(新闻晨报/关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