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黄,有很多歌师。今年68岁的潘刷银花就是其中一位侗族歌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侗族大歌代表传承人。当了48年的歌师,能熟唱300多首侗歌,教出上千名小黄歌手。
早上八点11分,老人要上坡采摘蓝靛,用来染自已做的侗衣。
2009年中国文化部给她颁发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侗族大歌代表性传承人奖章。
下午两点,潘萨银花要缝制的棉衣了,这是给她自己缝制的棉衣。
充满着祥和的村寨,晚上,坐在高处,聆听天籁之声。
晚上,总会有结成伴的学生来学歌。
在小黄,传歌有两个时间:一是每年大年初二至正月十五,全村男女老少会在鼓楼赛歌,对歌;二是每年的八月十五举行赛歌会、传歌会;这期间年青人会学到很多的歌,这是侗族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
而在平时,侗歌传承全靠歌师。
侗族没有特定的侗歌“传授”工作时间,一切都在自己空闲时授歌,自愿的,每位歌师如此,自古如此。他们都在默默的为侗族文化的传承做出巨大的贡献。
清晨,阳光洒落在错落有致的吊脚楼上,几声清脆的鸟叫唤醒了沉睡的弥漫着古老而清新气息的侗寨。新的一天开始了。
这里是贵州省黔东南州从江县小黄村,这是个风情浓郁,神奇而富有诗意的侗寨,素有"歌的故乡,歌的海洋"的美称,远近闻名的"侗歌窝"。全村740多户3300多人,不论男女老少,人人都爱唱侗族大歌,他们以唱歌为乐,以唱歌为荣。
侗族大歌是当今世界上十分罕见的多声部、无指挥、无伴奏民间合唱音乐,被誉为"天籁之音"。而小黄侗歌以其和声完美协调、格调柔和婉转、旋律优雅动听而蜚声海内外。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起就已走出山门,多次参加全国汇演,名传四方。近年来,小黄侗族大歌冲出国门,走向世界。1993年9月,小黄被贵州省文化厅命名为“侗歌之乡”,1996年小黄村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首批“中国民间艺术之乡”。1996年4名小黄侗族小姑娘随中国民间艺术团赴法国演出,以一曲优美动听的《蝉歌》征服了法国观众,轰动了世界艺术之都的巴黎,被誉为“清泉闪光之音乐”;2005年由小黄10名侗族姐妹组成的小黄侗族大歌队在贵州省“黄果树”杯首届“多彩贵州”歌唱大赛中获最高奖——金黔奖。2007年随温总理出访日本;2012年由韩国国际文化艺术交流协会、新加坡皇廷文化交流机构联合举办的第五届“彩虹杯?歌韵东方”国际合唱比赛在韩国首尔江东艺术中心闭幕。凭借不俗表现,从江县小黄少儿侗族大歌合唱队一举夺得“民歌组金奖”和“卓越风雅艺术表演奖”两个大奖。侗族大歌已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侗族没有自己的文字,侗歌传承全靠口传心授,而歌师担任了古老文化传承的重担(图/文 张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