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届全国青少年小提琴比赛正在岛城如火如荼地举行,记者昨日(25日)在青岛音乐厅比赛场地内看到了这项大赛的常客、著名乐评人景作人,他在少年组决赛后接受媒体采访表示,这次大赛相对以前更注重选手对艺术的想象力和对音乐的理解力,所以使得大赛的艺术厚度高于以往。
真正尖子选手很过硬
在青岛举行的全国青少年小提琴比赛吸引了很多业内人士的关注,著名乐评人景作人就从第八届以来连续参加了三届。昨天观看完少年组的决赛,景作人告诉记者,这三届的特点都不一样,本届大赛虽稍显平淡,但整体的艺术厚度加强了,首先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地方院校选手的实力大幅度提升,他记得第八届的时候到第三轮都没有地方院校的选手入围,而在本届比赛上第三轮时地方院校的选手几乎能和中央、上海等一流艺术院校的选手媲美,这是今年比赛最大的特点。另外,景作人欣赏地发现,真正的尖子选手还是很过硬,他们在比赛中表现很成熟,虽然是少年组的比赛,“但我昨天就看到有两三位小选手对音乐的想象力和理解力的自由发挥,俨然有艺术家的模样了。”
年轻人渐爱古典音乐
景作人以评论古典音乐著称,他表示现在越来越多的中国观众喜欢古典音乐,在北京国家大剧院的三个剧场加上小剧场,每天晚上都有歌剧,交响乐等各种音乐会。景作人说,他最感到欣慰的是自己买票听音乐会的人越来越多了,自己认识有不少老年朋友,每个月只留下五六百块生活费,其余的钱全都用来买票看音乐会。景作人同时指出,他在德国时看到古典音乐会的听众是以老年人居多,而“我在国家大剧院看到里面的观众起码有一半是年轻人”。景作人表示,西方古典音乐虽然在中国起步较晚,但这两年发展已经提高了一个档次。
音乐教育有待转型
这几年有评论说日韩小提琴的选手进步飞速,在技术方面已经可以和中国选手并肩齐驱,但中国选手却在音乐素养上没有明显提高。对于这一观点,景作人表示,昨天大赛评委会开了一个专家会议,会上专门提出这次大赛对选手的考核除了技术,更重要的是艺术水平,也就是更看重选手的音乐想象力和理解力。景作人说,中国过去的小提琴教育比较偏重技术的培训,但现在当技术已经达到国际一流水平的时候,音乐教育就需要向提高专业艺术校院学生的艺术修养转向了,本届小提琴大赛的评委会主席薛伟就表示要从这届开始对选手的评分标准将会更偏重艺术表现,中国的音乐教育要培养的应该是艺术家而不是技术家,专业艺术院校不能像工厂一样天天生产小提琴演奏者,而应该多发掘有个性有想象的艺术家。 (青岛早报/章芳)
740)this.width=740"> 日木,羌族棰击膜鸣乐器。又称羊皮鼓。汉称羌铃鼓或羌族手鼓。流行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