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希正,男,1962年出生,毕业于武汉音乐学院,现为华中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声乐教研室教授,从事音乐学声乐、表演声乐、声乐舞台表演教学,武汉音乐家协会会员。在多年的声乐教学与理论探索的同时,不断地向同行学习、借鉴,切磋声乐表演及演唱技巧,培养了一批大有发展前途的学生,发表了多篇相关论文,主持并参与多项课题,并进行了大量的演唱表演实践活动,先后获得国家级、省级、市级各项奖项,逐渐成为湖北省颇受欢迎的男高音之一。
戏曲融入教学
我们知道,对于湖北地区的戏曲艺术,周老师一直在坚持着搜集与研究的工 作,在近期举办的第一届湖北艺术节大学生戏曲大赛上,周老师所带领的华师代表队“惊艳”全场,以高水平、高质量的作品获得了在场人员的一致好评。请问,在平时的教学中,您是如何将地方戏曲融入到高校的声乐教学里?
我国现有的民族唱法中,中国的民族声乐唱法西方元素占据太多,而民族唱法的学生,又往往习惯于模仿金氏唱法,从而失去其个人特点、地方的特色。
我第一次关注到地方戏曲的独特性和重要性,是进行课题“湖北小曲”的研究时,发现湖北小曲中的部分曲牌与汉剧、楚剧、黄梅戏的曲牌相似,后发现汉剧、楚剧、黄梅戏等剧种中都具有湖北的地方特色,都保有湖北民歌的元素与韵味。这引起了我的注意,最终也使我走上了湖北地方戏曲的研究之路。
在这些年的声乐教学中,我深刻的体会到,湖北声乐教学的重点应当是传承楚文化精髓,在演唱中保有湖北韵味、保有地域特点。而这一教学理念,也被华中师范大学许多声乐教师所认同和支持。
在地方戏曲入课堂时,重点在于对传统戏曲的择选和改良。由于戏曲唱法与民族唱法的差异性,在声乐教学中,教师应当选择篇幅短小、易流传、声腔韵律上与民族唱法相近、容易掌握的曲目,再经过指导教师的改编,将之形成为声乐作品。只有这样,才能引导学生入门,逐渐培养起学生对地方戏曲的兴趣,循序渐进的推动戏曲教学的发展。存其个性、留其原味,但又符合时代特征。
协调与融合,找到平衡点
戏曲教学中的主要困难是在于戏曲唱法与现有唱法间技术上的矛盾冲突。美声唱法讲究体态的放松,声音的自然松弛。但戏曲唱法则讲究向上的感觉,俗称“精神头、精神劲”,演绎时注重展现其独有的味道。因此,美声唱法中所讲的科学的发声方法就会受到冲突和影响。戏曲唱法与美声唱法,两者间的协调与融合,便是我们声乐教学的意义所在,这也需要我们不断的试验,不断的改良,才能逐渐找到两者间的平衡点。
传承与保护,需共同长期努力
华师地处华中地区,影响力大、平台辐射范围广。对于楚文化的代表艺术楚剧、汉剧等地方戏曲具有较好的传承与保存。作为专业音乐院系,我们应当做到“以点带面”,以专业拉动非专业,用“惊艳”的形式出现,吸引大众的眼光,创造社会效应。
在地方戏曲的选择上要具有独特性,要另辟蹊径,选择不被大众所了解的戏曲曲牌,进行再次的加工创作,用现代的方式去演绎阐释。要“化旧为新”,用别具一格的听觉感受吸引大众的关注。对于地方戏曲传承与保护上,我并不是一个人在奋斗,在我的身边,有一批支持我进行教育改革的领导与老师们,有一批优秀学生的积极参与,他们与我共同努力,一同为我国传统地方戏曲的保护传承工作付出了巨大的努力。这也是我教学改革路上,另一种巨大的财富!
结语:对于中国传统音乐的传承与保护,是近年来音乐界人士所关注的重点话题。周希正老师凭借着个人丰富的教学经验与扎实的戏曲和民族唱法功底,在教学中,一步步的将我国传统音乐传承与保护的理念融汇其中。他所做的,不仅仅是对中国民族声乐唱法的改革,也是为传统音乐的保护与传承,开辟出一条新的道路。(华中师范大学/何雅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