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名选手参赛,其中七人进入决赛!现任上海音乐学院小提琴教授、上海音乐学院附中校长的方蕾,对于上音在此次赛事中的出色表现倍感骄傲,但却没有丝毫的意外。
“比赛之前我就一直强调我所坚持的一贯评判标准——其一,演奏的专业水准;其二,也是建立在专业水准之上的,演奏者在舞台上的音乐才能和创造才能。而后者更有利于我们从中发掘出真正突出的值得培养的音乐人才。”方蕾认为,这不仅是她个人设定的评判体系,也是上海音乐学院始终致力的音乐表演人才的教育准则。
“稍微注意观察一下就会发现,这次上海音乐学院来参赛的选手的指导教师都非常年轻,他们是一支实力远在年龄之上的强大团队,集结了学院众多优秀青年力量。”方蕾透露,在上音,每一位青年教师与所教学生的比例大约在1:9左右,也就是说,通常一名专业课教师只为9名左右学生提供专业课程,这在其他院校中已不被坚持。正因如此,教师在掌握不同学生所表现出来的音乐天分的同时,可因人而异、及时地调整教学方向以及教学内容,才更有益于音乐演奏精品人才的培养。
在方蕾看来,每个孩子在音乐上都会表现出不同的音乐特质与优势。针对青年组5名选手所演奏的柴可夫斯基的“D大调协奏曲”,方蕾认为男孩子显然在力度的表现上占有性别上的相对优势,但女孩子在抒情段落的细腻表现毫不逊色。她还特别列举了少年组选手王温迪和蒋熠颖的演奏,两名来自中央音乐学院附中的女孩儿在决赛中都选择了维奥当的《第五小提琴协奏曲》。“同一首乐曲,前者传递出来的是活力四射的情绪,后者则演绎得刚柔并济,这两种完全不同的演奏气质,却同样是对作品富有个性的再度创造力的表达。”
方蕾认为,思维活跃的青年教师,更能够发现孩子们这种不同的特质倾向,通过引导,选择适合他们个性发挥的曲目来保护和激活其隐匿的特长和优势,这是目前以上音教师团队为代表的年轻优秀的教师势力的责任与使命。(青岛日报)
740)this.width=740"> 日木,羌族棰击膜鸣乐器。又称羊皮鼓。汉称羌铃鼓或羌族手鼓。流行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