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曲戏源于鄂东广济(现武穴市)和黄梅太白湖区,流行于鄂、皖、赣三省毗邻县市。早在明朝万历十一年(1538年)黄梅县志就有“以文曲泳赞太白渔歌”的记载。湖北黄梅始称“调儿”,江西南昌、九江叫做“清音”,安徽宿松、安庆谓之“儿家腔”、“文南词”,广济则称之为“文曲”。
文曲戏是从“坐唱”演变发展的。1914年前后,由湖北艺人在坐唱基础上学习汉剧的分行与表演,汲取汉剧音乐并配上锣鼓登台演出,创造出了改剧种。
声腔有文词、南词、四板、秋江、平板五大正腔和八十多种曲牌组成。它开始是由一人操琴伴奏,一人操板主唱,在很长时期内主要是盲艺人和逃荒卖唱者传播。
文曲戏也分角色。从“坐唱”演变出装扮男女,分角演唱,即在叙事曲目中插入或为一生一旦,或为一丑一旦的片断表演。
20世纪30年代,文曲戏在广济得到较大发展,职业、半职业戏班达三四十个,还多次出现过广济、黄梅两县四十五位艺人联袂登台,连演几天“会戏”的盛况。解放后,文曲戏的唱腔和表演随之丰富和提高,服装道具也有了讲究,演出质量提升很快,古装戏《苏文表借衣》、《宋江杀惜》、《点药》,现代戏《一把刀》、《两把竹椅》、《投红军》等,很受群众欢迎。1985年,文曲戏《苏文表借衣》获湖北省首届戏剧节银奖。(人民网湖北/张文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