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0月24日下午两点,由中国音乐学院作曲系、科研处举办的“作曲家系列讲坛”邀请到了上海音乐学院甘璧华教授,为在校师生带来《传统和声与现代主义》的专题讲座。此次讲座由中国音乐学院作曲系和声教研室主任徐平力教授主持。
甘璧华教授曾四次被国家选派至俄罗斯留学及进行学术交流,曾在莫斯科音乐学院在世界著名的和声理论家赫罗波夫(Холопов.Ю.Н) 的指导下研究现代和声,并写作副博士答辩论文。俄罗斯已公开出版发行了她的四本专著(俄文版)。专著均被世界一流的图书馆收藏,其中已有两本专著被列入到《格罗夫音乐与音乐家辞典》(新版)有关条目的文献资料中。著作中提出的自然泛音中并存着两种数列,它们分别与东西方两种音阶相符的观点被国内外学者认为是具有“爆炸性”意义的“重大发现”。
甘教授在读吴式锴教授《和声发展的历史继承性》一文后引发出对“传统和声与现代主义”的思考与探索,此次甘教授便围绕此思索进行专题讲座,讲座内容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为“传统和声与现代萌芽”,此部分中甘教授从巴赫的模仿复调对比复调与和声性对位、贝多芬《第六交响曲》第四乐章中的暴风雨与色调结构、舒伯特《摇八音琴的老乞丐》结尾与换位技术、肖邦《前奏曲》第16首10—11小节与有限移位调式这四个方面进行以谱例、音响、图式图表、简化还原等方式进行较为详细的分析,找出联系从而得出传统风格和声是现代和声的萌芽。讲座的第二部分为“现代风格的和声与传统基因”,此部分从显性影响与隐性影响这两个分类角度进行论述。说到显性影响时重点从巴托克轴心体系与TSD功能和声、普罗科菲耶夫伴音体系与导音、下中音倾向这两个方面进行详细论述。说到隐性影响时列举了勋伯格十二音体系与核心和音技术、引力弱化的主音、三度叠置和弦;和韦伯恩偏则结构体系与核心和音技术、引力弱化的主音、三度叠置和弦、复杂化的主和弦、SⅡ D T的完全终止进行详细的分析、比较,找出联系从而得出现代风格和声是源于传统和声的基因。
讲座中甘教授旁征博引、重点突出的论述、富有启迪式的思路、独到的见解和巧妙易懂的PPT给在场的师生留下深刻地印象,一个半小时的讲座在不知不觉中度过,在场的师生都获益匪浅。最后,金湘教授发表感言高度同意并赞扬甘教授的观点即:不管用什么方式或体系分析作品最终要归于音响,用音响来检验分析的好与不好。讲座在热烈的掌声中结束。(中国音乐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