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色的时节,艺术的收获。在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前后,在“力争把上海国际艺术节打造成国际优秀作品的汇聚地、中国原创作品的首演地”的目标引领下,第十四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参演剧目以各自的风采共同献上精彩的文化大礼。
本土民族原创实力雄厚
今年,为以文艺创作上的丰硕成果迎接十八大,全国各地涌现出了一批具有时代气息、传承民族文化的优秀作品。舞剧《千手观音》、昆曲《景阳钟变》、民乐《江山如此多娇》……本届上海国际艺术节的国内原创优秀剧目占到了整体比例的一半之多。
“虽然我不是一名党员,但是我也被剧中共产党员的伟大精神深深震撼。”中年观众丁先生告诉记者。11月7日,十八大开幕的前一天晚上,河南省话剧院历时四年、七度易稿创作而成的话剧《红旗渠》在上海大剧院上演。该剧以恢弘的气势、全景式的叙述,生动展现了河南安阳林县县委书记杨贵带领林县人民修建红旗渠的艰难历程,整部戏以鲜活的人物形象讴歌了生命的意义。
从早先“原生态”的创作理念到今天的“新东方美学”,杨丽萍艺术生涯的收官之作《孔雀》也在本届上海国际艺术节上精彩呈现。“我坚信我们的‘孔雀’一定会像西方芭蕾中的‘天鹅’一样飞向世界各地。”杨丽萍自信地说。《孔雀》以生命与爱为主题,用舞蹈的形式演绎细腻情感。该剧在上海演出两天,一票难求,场场爆满。
“从早期的提倡国外引进来到今日的力推本土走出去,有力地展现了长期以来我国文化艺术繁荣发展的成果。这种变化,是非常可喜的。”上海国际艺术节中心总裁王隽说。
传统经典新编风采依旧
本届上海国际艺术节的诸多剧目都实现了自身在不同程度上的创新性突破。“经典重现,传统新编”成为一大看点。
以中国京剧节金奖第一名、湖北省京剧院新编京剧《建安轶事》等为代表的传统戏曲类节目今年大放异彩。“有关蔡文姬的京剧作品有很多,但注重故事性、情感性表达,以蔡文姬的个人情感经历为主导线索的作品却从未有过。”湖北省京剧院院长朱世慧说。据他介绍,这种强化故事内容的做法有助于吸引更多年轻观众和不了解京剧的观众,使京剧变得雅俗共赏。在《建安轶事》演出的当天,现场气氛热烈、座无虚席。
由国家话剧院出品的话剧《理查三世》也秉承了“老剧新编”的思路。虽然其在表演内容上依照莎翁的剧本,但从形式上看却是一部中国戏。从人物造型到表演身段,从京剧韵白到舞美设计,无一不透露着浓郁的“中国风”。一个经典故事却被赋予了这样“颠覆性”的表达方式,引起观众的极大兴趣。
在各种惠民文化活动中,创新特色更显得分外耀眼。11月1日,“水磨新调”——张军新昆曲音乐演唱会在同济大学举行。这次音乐会是在古典音乐的基础上,融合当代世界音乐精华加以演绎的。演出现场,掌声不断。一位同济大学的大一新生感叹说:“今天的音乐会彻底颠覆了原来传统戏曲给我的印象,真希望我的大学生活能再多一些这样的享受。”
“创新是艺术的灵魂,而本土民族文化发展更需要以创新作为动力。舞台剧节目演出是艺术节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更要力争年年有创新。”上海国际艺术节中心艺术总监刘文国说。
国际好戏纷呈彰显包容
“国际化”一直是上海国际艺术节长期以来高度重视的发展目标之一。今年,艺术节在提倡“国际化”方面具有两个显著的新特征,一是在秉承“一流经典、名家名团”的理念基础上力求表现形式多样化,二是为其注入了诸多中国元素。
本届艺术节的开幕式选择了现代版奥地利歌剧《波西米亚人》,而闭幕式即将由马林斯基交响乐团精彩收官。开闭幕式的重头戏均使用国际剧目出演,充分地彰显了中国文化开放、合作、包容的精神。值得一提的是,《波西米亚人》是由上海大剧院和萨尔茨堡音乐节联合制作出品的,而闭幕式的节目也是由享誉国际的中国钢琴艺术家郎朗与乐团共同奉献。不仅仅在开闭幕式的节目上,在艺术节期间,很多国际类节目均可见到中国元素。
从不同角度实现演出形式的多样化是本届艺术节国际化的又一大特色。英国舞剧《水形百态》就运用了多媒体影像与舞蹈有机结合的形式来呈现,展现出人类与水相依相存的梦幻世界,视觉效果非常出色。历史悠久、富有盛名的德国德累斯顿交响乐团的演出也不仅仅满足于传统的舞台表演,而是进一步采取了在南京路世纪广场的大屏幕同步实现“广场直播”的手段。直播当晚,上海还下着小雨,成百上千的群众会聚在世纪广场冒雨观看演出,场面颇为壮观。
本届艺术节呈现出中外节目在数量上平分秋色的局面。相比往届,国际节目在数量上虽然略有缩减,但质量上却相对提高了。十八大召开期间,艺术节临近尾声,世界知名的旧金山交响乐团、斯图加特芭蕾舞团、爱尔兰合唱团等优秀院团依然活跃在舞台上,和我国本土民族优秀剧目共同谱写着国际艺术盛会的新篇章。(中国文化报/许亚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