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观中外乐坛,男高音难出,故而男高音的个人独唱音乐会总是备受关注。10月27日在长沙市湖南音乐厅,男高音歌唱家张天甫举行了独唱音乐会《湘江北去》 ,这台音乐会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张天甫在音乐会上,接连为湖南观众演唱了五首气势恢弘的西洋歌剧咏叹调,还有多首脍炙人口的中外民歌和艺术歌曲。 《在那遥远的地方》和《可爱的一朵玫瑰花》首先展示他的实力——清纯的高音;巴赫·古诺的《圣母颂》极具音乐的纵深感;郑律成的《延水谣》唱出了鲜明的民族风格,朱良镇的《两地曲》富有层次。下半场齐莱亚《阿莱城姑娘》中的《我多想安睡》 ,调式色彩变化中仍保持长线条的延伸;拉赫玛尼诺夫的《春潮》尽显张天甫音区的统一与通透;多尼采蒂那首著名的《偷洒一滴泪》唱得声情并茂,全曲音色细腻,哭腔运用得锦上添花,结尾展示了张天甫的拿手绝技——弱声;而彭奇埃利《歌女》中的《天空,海洋》 ,张天甫将音色的明暗对比拿捏得极为精致,显示出他对音乐的深刻理解,表达手段运用自如;而演唱《托斯卡》中的《星光灿烂》时,张天甫的声线充满了张力,从咏叙到咏叹的结构层层铺陈,隐含着诸多的“桥段” 。全场音乐会张天甫在多个曲目中亮出“绝活儿” ——轻声或半声均以真声演唱,而非假声,其表达出的情感更为浓烈、真挚,并且在强声和半声、轻声之间回转自如。
著名男中音歌唱家王立民担任音乐会的主持,同时作为特邀嘉宾在音乐会上演唱了列昂卡瓦洛的歌剧《丑角》中的开场白《可以吗》 ,剧中主人公在喜怒哀乐情绪的转换中上下跌宕。王立民早已年过花甲,但低音仍然稳定,高音依旧圆润。中南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的青年教师、女高音歌唱家梁彩云友情出演徐景新的《咏梅》 ,音色明亮,音域宽广。当晚中国音乐学院声歌系艺术指导刘崇询的钢琴演奏极富感染力,不仅演奏流畅、配合默契,更有音色的变化。
我第一次听张天甫的演唱是五年前在中国国家交响乐团的郑律成作品音乐会上,张天甫演唱郑律成的歌剧《望夫云》中的男主角,他的音色是那么统一,声音形象是那么俊朗,塑造的人物形象是那么自然生动。后来又听过他演唱的那首被许多男高音歌唱家视为畏途的毛泽东诗词歌曲《十六字令·山》 ,一直在高音区上盘旋,张天甫唱得轻松自如,如今这已成为了他的个人艺术的“名片” 。这次听他的个人音乐会不仅从多方位感受他的演唱特色,更发觉他中声区的音色更为密实,气息更为充实,连音非常漂亮。同时他在音乐细节和戏剧性表现方面都颇具匠心,有着高度的艺术追求,并对艺术歌曲和歌剧咏叹调的演唱方式加以区别,他唱艺术歌曲或民歌时如同翁德里希那样飘逸,唱咏叹调时如卡雷拉斯那样醇厚。
对于张天甫来说,成功来得有些传奇,因为他是通过一次惊心动魄的救场而立足音乐界的——中国爱乐乐团成立五周年的庆典音乐会上准备演出贝多芬合唱、钢琴与乐队的《幻想交响曲》 。音乐会前一天,男高音领唱突然因故无法参加,原本是唱合唱的张天甫临危受命,一个晚上就将难度很高的第二独唱男高音声部演绎得十分成熟。其后,类似救场的故事接二连三地发生在了张天甫身上,从而被认为是最“靠谱”的和最能啃下大作品、难作品的男高音歌唱家,享誉北京的乐坛。
然而,张天甫的第一场个人独唱音乐会还是选择在了湘江之畔的长沙举行。音乐会上一曲曲绕梁不息的美声,足以让当地的观众全方位地领略美声男高音歌唱家的艺术魅力,领略古典音乐演唱会的风貌,在此类音乐会较少的长沙,引起了一股旋风,尤其是在众多青年人当中。我想,这些歌声将永驻湘江人的心间。音乐会曲目中有一首陆在易的《桥》 ,对于张天甫来说,他告别了家乡的桥,走向通往成功的桥,而这次个人独唱音乐会,何尝不是又一座桥?(中国艺术报/卜大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