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0日晚,《思乡——沈洋独唱音乐会》在天津大剧院举行,演出吸引了著名男中音歌唱家袁晨野、著名音乐教育家石惟正及女儿石泉前来捧场。当晚的音乐会由5组风格各异的歌曲组成,前一刻沈洋还似古人那般吟唱着“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后一刻却又沉浸在歌剧《浮士德》的“梅菲斯托的小夜曲”中……曾在卡迪夫世界歌唱家大赛中获得金奖的沈洋,用自己精湛的演唱赢得了家乡观众最热烈的掌声,最后相声名家魏文亮还特意为沈洋献花。
特地从北京赶来的男中音歌唱家袁晨野告诉记者:“前不久我们合作了歌剧《原野》,但剧中沈洋的戏份不多,我没听够,就跑天津来听他的独唱专场了。”袁晨野用“奇才”一词形容沈洋,“他歌唱得好这毋庸置疑,像这次的三首琴歌选择与古琴等乐器搭配,有新意,有巧思。生活中沈洋也是兴趣广泛,最近他迷上了摄影,《原野》演出时他给我拍的剧照,比一些专业人士拍得还好。”
坚持国际标准
在演出前的排练间隙,记者采访了沈洋,和他聊天,最大的感受就是实在。头顶着多个世界大奖的光环,但没有名人的架子,就好像他是低男中音一样,唱歌、做人都不会唱高调。此次音乐会也是天津大剧院自落成以来的首场声乐演出,沈洋多少有些激动,“天津文化场馆的建设越来越好,硬件跟上来了。”去年5月,沈洋在天津音乐厅举办了自己在家乡的第一个独唱音乐会,这次则改在天津大剧院的音乐厅,从拥有650个座位的小馆一下子变成能容纳1200人的大厅,沈洋依旧不用麦克风,“艺术其实是做给自己的,不是给别人的,这里面容易不容易,自己心里明白就行了。”全场演出沈洋一唱到底,没有请一位助唱嘉宾,“按照世界标准是这样的,在艺术上,我们不能自己降低标准。”这次演出的古曲琴歌颇具新意,沈洋坦言:“我很喜欢古琴,其实之前已经和李凤云、王建欣老师合作录了唱片《南风》,因为是全新尝试,所以也想看看现场观众的反应。”
难忘家乡菜
沈洋大部分时间都在国外演出,“今年有4个月在美国,3个半月在欧洲。”不过,沈洋透露自己总回来看看父母,而每次回家都要回味一下煎饼馃子、豆腐脑、锅巴菜的味道,“这个行业还是得到处跑,不可能在一个地方待住了。歌唱家得唱才是歌唱家,一个歌唱家一年就两场演出,那不叫歌唱家。有人说可以在家练,那没有用,演员就是要上台的。衡量一个音乐家的标准其实很简单,看他一年演出多少场,演出前花多长时间准备。我没具体统计过,一年差不多演出50多场,像这种独唱会要提前两三天准备,因为曲目心里都有数。这就是一个艺术家成长的过程,熟能生巧。”
最大优点就是不装
采访中,从热门的《中国好声音》《江南style》到相声曲艺,再到法航上好吃的小饼干,沈洋没有什么是聊不来的,说着还拿出德国的润喉糖,“你尝尝,味儿怪极了,跟藿香正气水似的,还有点辣。”生活中,很多人都是和沈洋聊着聊着就成了朋友,可能一条讨论煎饼馃子的微博就能让你和他成为互粉的好友,尽管顶着卡迪夫金奖的桂冠,但沈洋没有名人的居高临下,“其实这也是天津人的特点,天津人最大的优点就是不装。在我看来,人不应该因身份的提高而改变自己对人的态度,对待艺术也应该如此,不能浮夸,不唱高调,而要保有一种平常心态。”(每日新报/姚文生 摄影/曹嵩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