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国人民喜迎党的十八大召开之际,资华筠、王宁合著的《舞蹈生态学》出版发布,这是中国当代舞蹈历史值得纪念的日子。这本《舞蹈生态学》不仅是对20年前出版的《舞蹈生态学导论》一般意义的修订,而且是这门交叉学科理论体系和方法论完整性构建的实现,它是资华筠最有代表性的学术成果,具有非凡的学术价值和意义,是贡献给中国舞蹈界乃至世界舞蹈历史的宝贵财富,为此我们向资华筠先生深深致敬。
我们向资华筠致敬,最主要的理由有三。
第一,《舞蹈生态学》的出版,开辟了一门学科,构建了一个舞蹈的思想体系,提供了一种科学揭示人类舞蹈文化现象的思路与方法;舞蹈生态学的创立,将人们对舞蹈的认识和描述由感性的层面提升到了一个科学理性的高度。《舞蹈生态学》特别强调从舞蹈本体出发,立足于舞蹈本体研究的立场,彻底改变了以往舞蹈研究中在文学、文艺学等相关艺术学科理论框架中举例性地植入舞蹈材料的研究方法,从而为舞蹈艺术的本体研究奠定了不可动摇的独立地位。资华筠在做人上讲究独立的品格,而她的著作为舞蹈艺术的独立研究、独立发展和自我解放做出了巨大贡献。
第二,《舞蹈生态学》具有鲜明的世界原创性,它在语言学家、自然科学家的帮助下,从研究舞蹈之生成、发展与其诸多环境因素的关系出发,选择了揭示舞蹈民族文化特异性的科研课题,在著作中建立了自成一体的、大量针对舞蹈特征描述和动作体系的概念术语,功不可没。舞蹈生态学的创建者自觉地将全人类的各种舞蹈现象放在其独特的自然及社会历史文化环境中进行考察,力图在相互的关系与作用中揭示舞蹈现象的本质规律,这样的学术抱负和尝试,不仅在中国,就是世界范围内也没有先例。它的问世填补了世界舞蹈理论研究的空白。
第三,《舞蹈生态学》的学科体系的开放性,令人感动、感叹和无比振奋。这是一个令人跃跃欲试的学科体系。它鼓励学生们大胆实践,勇于探索。它不封闭、不保守,它像是一位敞开胸怀拥抱所有孩子的母亲,鼓励学生们为这一学科加入自己的实证材料,指导学生探索舞蹈艺术的独特性、各民族的各种生态环境下的舞蹈特异性。笔者的博士论文就是在《舞蹈生态学》的指引下对于藏传佛教舞蹈进行研究而获得突破的。资华筠的很多学生得益于此。因此,《舞蹈生态学》是舞蹈研究方法上的一次革命,其实践性和可操作性使其成为一门真正的科学。如今,已为越来越多的舞界、学界人士所认可,成为中国艺术研究院舞蹈学博士研究生重点研修的课程,成为更加完善、更加科学、更具理论价值和实践指导意义的学术专著,这是中国舞蹈界的一件大事、喜事、盛事。
向资华筠致敬!资华筠出身于高级知识分子家庭,自幼受到了良好的艺术熏陶和人文教育。1951年,她从中央戏剧学院舞蹈少年班入中国青年文工团,参加了第三届(柏林)世界青年联欢节舞蹈比赛,表演藏族群舞《春游》获金奖。1952年她成为新中国第一个国家歌舞团——中央歌舞团的第一批舞蹈演员,并历任领舞和独舞演员、教师、艺术委员会副主任等职。在此期间,她先后在国内外演出古今中外风格迥异的舞目近百部,她表演的《飞天》、《孔雀舞》、《长虹颂》、《思乡曲》等不仅成为她的代表作,而且也曾标志了新中国舞蹈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资华筠追随着戴爱莲踏上舞蹈之路,追求舞蹈艺术真谛;她又和贾作光等老一辈舞蹈家一起创造了中国当代舞蹈史上辉煌的一页,丰富了新中国人民的精神生活。
向资华筠致敬!因为她爱学习、好学术在舞蹈界是出了名的。她长期坚持自学,甚至在繁忙的演出工作中跟随陈翰笙学习英语时采用“见缝插针、零存整取”的方式,传为舞蹈界的佳话。这种坚持不懈、持之以恒、殚精竭虑的人生态度,为《舞蹈生态学》的问世奠定了扎实的学术基础。
向资华筠致敬!资华筠的性格中永远保有迎难而上、敢于攀登、顽强不屈的意志和品性,她的敢于批评、直言不讳、穷究真理的为人特点,与她勇斗病魔、向生命威胁挑战而勇敢胜出,共同成为《舞蹈生态学》高规格品质的逻辑基础。
舞蹈是人类精神文化的重要成果,我们不会忘记像资华筠一样的为创造光辉灿烂的中华文化做出贡献的每一位前辈。资华筠和她的《舞蹈生态学》一起,像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其他宝藏一样,作为中国舞蹈界优秀学术成果的结晶必将成为中华民族的文化财富和精神财富,也必将受到越来越多舞蹈人的重视和珍爱。
当前,我们正在进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积极学习资华筠用毕生心血诠释的热爱舞蹈、热爱学术的精神,有助于引导后辈学者端正学术动机,追求高尚的人生价值和正确的治学方法,自觉为中国舞蹈文化的繁荣和传承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中国文化艺术发展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期待文化工作者抓住机遇,共同努力,为真正意义上实现中国文化艺术的不断创新,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不断发展完善,更好地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做出应有的贡献。(中国文化报/冯双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