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十八大代表,太原市实验晋剧院名誉院长谢涛这几日很是忙碌,11月15日晚刚刚随参加十八大的山西代表团从北京回到太原的她,第二天上午就出席了山西省委传达贯彻十八大精神电视电话会议;当天下午,谢涛在实验晋剧院和一线艺术工作者座谈,与大家分享了自己参加十八大的感受;晚上,谢涛又神采奕奕地出现在“欢庆十八大、文化大惠民”演出现场。11月17日,谢涛作为评委参加了山西省艺术系列职称评定工作,18日,谢涛又率团参加“欢庆十八大”山西省现代戏新剧(节)目汇演……好不容易挤出时间接受记者采访的她兴奋地说:“我们赶上了文化繁荣的春天,作为艺术家,独善其身远远不够,要有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以实际行动贯彻落实十八大精神。”
今年正月里的一天晚上,谢涛随全省送戏下乡小分队驱车赶往200多公里外的革命老区武乡县砖壁村进行慰问演出。积雪尚未完全融化,再加上天黑坡陡路滑,汽车差点侧翻进路旁深沟里。“图个啥?赶夜路去慰问演出,一分钱不挣,还差点搭上命。”司机边开车边埋怨道。面对一场虚惊和这样的埋怨,谢涛微微一笑。第二天早上7点,谢涛提前到达目的地,带着一身寒气精神抖擞地为乡亲们连唱了三大段。演完这一场,她又马不停蹄地赶到山西东南部的阳城县演出……这是今年谢涛参加送戏下乡活动中的真实一幕。
谢涛11岁时以优异成绩考入艺术大师丁果仙创办的太原市戏校,主攻青衣,兼学小旦。1983年,当她从戏校毕业正欲展翅腾飞时,因为嗓音和形体条件的限制,谢涛毅然决定拜著名须生李月仙为师,改旦从生。从此,谢涛开始了一次新的攀登:排练厅里甩发,一甩就是一天;回到家里,继续练习弹髯口;帽翅断了,买一副新的接着练。功夫不负有心人,1986年谢涛以《杀驿》获得从艺以来首枚全省戏曲调演主演金牌,之后连续10年获得省、市调演大奖。
1996年,谢涛因在《丁果仙》中成功塑造丁果仙而获得中国戏剧梅花奖和文华表演奖两项大奖;2005年,谢涛携晋剧《范进中举》参加第七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让晋剧在时隔69年后再次登上上海舞台;2005年、2007年,谢涛分别以《范进中举》、《傅山进京》获得第十六届、十八届上海白玉兰戏剧表演艺术主角奖;2009年,她凭借在《傅山进京》中精湛的表演再次获得梅花奖;2010年,《傅山进京》入选2008—2009年度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十大精品剧目……从2001年开始,她先后多次率团赴欧洲进行艺术交流演出,参加“第三届巴黎中国戏曲节”等大型文化交流活动,把古老的晋剧艺术带到了西方,让国外观众近距离感受中国戏曲艺术的魅力。
尽管早已成名,但是谢涛依然坚持每年送戏下乡演出200多场,一年到头没几天能在家。有人问她累不累,她说:“不管到哪儿,只要把行李一放,支架一撑,就是个温暖的小窝,我很满足。一看到观众那种期待的眼神、听到观众的掌声,吃再多的苦,受再多的累,都值得。” 谢涛说。
“吃水不忘打井人。”这是谢涛常挂在嘴边的话。她把自己比作鱼,把关心她的领导、培养她的老师、扶持她的同事、爱护她的观众看做是水。“应该多给年轻人一些锻炼的机会,让他们去挑大梁。晋剧艺术的发展壮大,靠的就是一代一代的传承。能让年轻人尽快成长起来,我当个配角又有什么呢?”谢涛“甘居人后”。
谈到这些年深入基层服务百姓的感受,谢涛深有体会地说:“作为一个演员,首先要解决为谁演、为谁唱、为谁服务的问题,这是演员最重要的情感来源。如果不热爱群众,不明白站在你面前的是什么人,这戏还能唱出感情吗?唱老百姓最喜欢的戏,给老百姓以最大的精神享受,这是我们文艺工作者的职责和使命,也是我永远的追求。”(中国文化报驻山西记者 杨 渊 通讯员 李海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