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后两天,具有“音乐剧第一夫人”之称的忆莲·佩姬将在上海文化广场连续举办两场演唱会。上一次她来到上海,是2008年,她登上上海大舞台,庆祝自己从艺40周年和60岁生日——换言之,今年她已经64岁了。
不过,似乎很少有人在意忆莲·佩姬的年龄——年轻的时候她就不貌美,年纪大了也就看不出枯萎;年轻的时候她的嗓音就不是天籁,年纪大了也就听不出沙哑。
上海音乐学院教授、音乐剧研究专家陶辛说:“其实忆莲·佩姬的各方面都不完美,但她具备一切优秀演员所必需的特质。所以,一站上舞台,她就能吸引所有目光、征服所有耳朵。”
魅力来自向角色内心无限靠近
她的不完美,似乎是显而易见的。很多人喜欢把忆莲·佩姬和莎拉·布莱曼作比较——她们都被韦伯视为知音:忆莲·佩姬是《艾薇塔》、《猫》等多部韦伯作品的主演,韦伯说她是“最了解我音乐的人”;而莎拉·布莱曼则和韦伯有一段6年的婚姻,《剧院魅影》更是专为她量身打造的。不过,无论是外形还是嗓音,两人都很不相同——莎拉·布莱曼像个漂亮的洋娃娃,嗓音空灵纯净;忆莲·佩姬则相貌平平,音色也存在缺陷。陶辛以忆莲·佩姬那首著名的《回忆》为例说,她的高音部分像是喊上去的,有点哑。所以,与莎拉·布莱曼以童星出道不同,忆莲·佩姬虽然很早就钟爱音乐剧,但1.5米的身高,使得她在最初踏入戏剧领域的十几年里只能站在舞台边缘,偶尔出演一些不知名的小角色,大多数时候靠给人伴唱来挣钱度日。尤其是在她29岁那年,因为失业,她心灰意冷,退意渐生。
但正如陶辛所说,忆莲·佩姬身上具备一切优秀演员所共有的特质:“视戏剧为生命,视表演为生命,向着角色的内心无限靠近。”就在30岁那年,她从3000多个报名者中胜出,得到了扮演贝隆夫人艾薇塔的机会。唱完《阿根廷别为我哭泣》的第二天,她推开家门,发现大群记者等在门口……看起来仿佛是命运突然的转折,但其实是因为在那个意志坚定的非凡女性身上,寄托了她太多的人生感悟,仿佛自己此前的所有日子都是为得到这个角色而准备的。3年后的1981年,因为原定的主角在演出前一个星期受伤,忆莲·佩姬临危受命出演音乐剧《猫》。舞台上的她化身为格里泽贝拉,一身邋遢打扮,沐着月光,唱着《回忆》,略带沙哑的嗓音中有年华老去,更有对太阳照常升起的信念。从那以后,没有人再怀疑她就是“音乐剧第一夫人”。
音乐剧绝不是观赏至上的艺术
忆莲·佩姬的演唱会少有炫目的舞美,大幕拉开,独自站上舞台,歌声是唯一的主角。如果要在歌剧和音乐剧领域找一位和她类似的人物,那也许是玛利亚·卡拉斯——曾有评论说后者连歌声中都带着泪水。陶辛说:“卡拉斯也是有缺陷的。但她有非凡的能力来塑造和把握舞台角色,所以成为20世纪歌剧舞台上最伟大的女主角。”忆莲·佩姬和玛利亚·卡拉斯的共同之处就在于,相比于歌唱家的角色,她们都更像演员,“用对角色的塑造,克服了自己在技术上的不完美”。从这个角度出发,陶辛心目中忆莲·佩姬最好的作品,不是大众耳熟能详的《阿根廷别为我哭泣》和《回忆》,而是《剧院魅影》中的《后知后觉》——2001年,忆莲·佩姬首次造访中国,在北京举办演唱会《非凡之作》,陶辛现场听她演唱了这首作品。在那之前,柯里·卡纳娃也唱过这首歌,作为一名抒情女高音歌唱家,柯里·卡纳娃音域宽广、音色完美,“但听过忆莲·佩姬的版本之后就会觉得,对于创作者试图表达的复杂心态和情感,她理解得更加充分,在歌曲意涵的诠释上也完整深入得多”。
“我们常常认为音乐剧是特殊的,是以观赏性为重的,其实这是一种误区。”陶辛这样向记者表示。在他看来,音乐剧首先是一种戏剧,强调的都是艺术表演本身。所以,具备和其他表演艺术领域的演员相同的特质,是成就一个优秀音乐剧演员的重要因素。反观当下国内的音乐剧,在挑选演员上把外在条件放在考量的首位,“俊男靓女太多了”。只有走出这样的误区,中国才有诞生属于自己的忆莲·佩姬的可能。(文汇报/邵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