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依弘(国家大剧院供图)
上海京剧院的梅派大青衣史依弘是属于少年得志的梨园中人。 22岁,大多数人职业生涯起步的年纪,她已拿下了中国戏曲界最高奖项“梅花奖”和“白玉兰”。
出名是要趁早。可早早攀上了巅峰,接下来的人生该往哪儿走? “假如冲着名利和别人眼光的话,我拿奖以后就可以什么都不干了。”史依弘说,“但正是因为这些东西来得早,我反而对名利都不执着了,艺术视野也豁然开朗。”
心中没有条条框框约束的史依弘,在迄今近20年的创作演出生涯中,赢得了大量赞美,也受到了不少争议。 “我做的一切努力与尝试都不会脱离京剧,因为离开了京剧我什么也不是。但比起死抱着传统,我更希望能和京剧艺术一起向前走。 ”
声乐老师教出梅派青衣
史依弘从小学习武术和体操。几次受伤后,她被推荐去考戏校。模样正、功底好,再加上天生的表演天赋,10岁的史依弘顺利通过了“百里挑一”的选拔,进入了上海戏曲学校。她师从张美娟以武旦开蒙,14岁时就以一出《虹桥赠珠》在舞台上崭露头角。
1985年,一直为史依弘的嗓子暗暗担心的张美娟,把她带到声乐老师卢文勤家。卢文勤青年时期拜了王少卿,后逐渐研究总结了一套梅派发声的理论方法。听史依弘唱了两段后,卢文勤说,你把她交给我,我能还你一个优秀的梅派青衣。张美娟喜上眉梢:真能让她有嗓子就太好了,毕竟武的长久不了。
此后,史依弘一边跟张美娟学武戏,一边随卢文勤学习发声。在她印象里,卢文勤是个脾气颇怪的“老头子”:上声乐课,他从不开口唱,只是让她一遍遍听梅兰芳的录音,一句唱能讲半个学期;翻京剧杂志,他对着众名家的定妆照拷问史依弘,到底谁扮出了人物的气质;看电视听广播里的名家唱段,他让史依弘点评谁唱得好,为什么好。 “那时候我还小,理所当然地说名家总归唱得都好,结果卢老师嗤之以鼻。”史依弘回忆,当时自己不服气地顶嘴:“你光给别人挑刺,自己怎么不唱来听听!”没想到卢文勤一本正经地说:“我唱的,哪有资格让你学?你就得听梅兰芳的。眼低了,手肯定高不了! ”
就这样风雨无阻学了十几年,史依弘出落成一个真正的梅派青衣,也培养出了艺术眼光与自信。她记得刚登台的日子,许多人诟病她 “派头像武旦不像青衣”“唱戏嘴里没字儿”等。而卢文勤听了她的转述,说出了她一生铭记在心、此后不断被证实的话:“可能现在很多人觉得你平凡,总有一天你遇到懂的人,他会视你若珍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