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获中国金唱片奖
50余年,足迹遍布大小矿山
1990年,宁夏石炭井煤矿。一场慰问演出正在煤矿医院的一间病房里举行,观众是一位正在做股骨牵引的工伤矿工。邓玉华来到这位渴盼煤矿文工团演出的矿工面前,亲切地问他想听什么歌。“ 《地道战》里那首插曲……”邓玉华饱含深情地开口唱出:“太阳出来照四方……”矿工顿时激动得泪洒衣襟,泣不成声。
从上世纪60年代起,邓玉华就开始了下煤矿慰问演出的奔波。工人们在艰苦条件下忘我的劳动热情和朴实醇厚的品质以及他们为祖国建设做出的巨大贡献深刻影响、教育着邓玉华,激励她满腔热情地为石油工人、铁路工人、煤矿工人演唱。50多年来,她的足迹遍布全国大小矿山。
70年代,她随煤矿文工团连年下煤矿,到全国800万矿工中间进行慰问演出,风雨无阻。煤矿文工团分成若干个分队,每年下矿演出300场,而她几乎每个分队都参加,一年要下去8个月。1983年她下基层竟达10个月,最多一天演7场,每场要唱7到10首歌,甚至13首歌。有时累得晕倒在舞台上,矿区医院赶紧为她输液。待体力稍有恢复,她拔掉针管,继续登台演唱。
多少次邓玉华穿上矿工服,头戴矿灯,在井口、巷道、掌子面为一线工人演唱;多少次到医院病房,为住院的伤病矿工演出;多少次她到食堂、进厨房对工人师傅们进行慰问。露天演出,风沙弥漫时,为了让工人们舒适地观看,她宁肯逆风演唱;夏天在室外演出,蚊虫叮在脸上、飞进嘴里,她眉头都不皱一下,照样全神贯注地演唱。
生命不息,歌声不止
2010年春节期间,在老艺术家独唱音乐会上,脸庞清瘦、体重减少30多斤的邓玉华走上民族文化宫舞台,微笑着与老艺术家同台演出。一曲《情深谊长》唱罢,邓玉华的眼泪“扑簌簌”掉下来。
谁能想到,这是邓玉华在2009年4月不慎摔倒,颈椎骨骨折做了大手术,至今用金属支架固定着的她,在坚持强化锻炼9个多月后,就重新走上了这个舞台。
邓玉华颈椎伤愈的第二年,下基层演出60多场; 2011年下基层演出80场;2012年初至8月底已演出60场,全年将达80场……
就在2000年退休的前一年,邓玉华创办了北京育华艺术学校,她亲任校长并教授音乐课,每年培养中等艺校生300人; 2010年组建北京首乐歌舞团,她任法人; 2012年与北京科技职业学院联办北京民族音乐舞蹈学院,她任院长。“精气神不能没有了,如同打仗一样,只守不出击,就要败了! ”笔者采访时发现,邓玉华表情坚毅,如同勇敢的斗士,每说到动情处,眉毛上扬,手握成拳,用力一砸。
这倔强的性格伴随着她54年的艺术生涯,奠定了她今天的成就,也让她饱尝了往日的艰辛。
在上世纪“抓革命、促生产”的时代,已有一个儿子的邓玉华怀上了女儿。但是,她坚持照常与煤矿文工团一起下基层演出,每次上台前,就请负责服装的同事帮她把肚子勒紧,然后外面套上平时穿的演出服,一唱就是七八首歌,一直唱到她怀胎七个多月时。煤炭部领导知道了此事,赶紧制止。然而悲剧还是发生了,她的女儿因为在娘胎里受了伤,生下不久就夭折了。只有在台上放声高歌时,邓玉华才能暂时忘记痛苦。那时她觉也睡不着,饭也不想吃,别人打电话问候,她也不接。后来电视也不看了,因为一看到谁唱歌,她的眼泪就“刷”地流下来。她开始失眠。一晚上吃8片安眠药也睡不着。一天夜里,她起身吃下100多片安眠药,昏死过去,幸亏家人及时发现,把她救了过来。
“我是为音乐而活的,这是我倔强性格的支撑。 ”经历生死考验的人,才会有大彻大悟,事后邓玉华反思,“磨难让我成熟了,再不会干这种傻事了。 ”
靠着坚强的信念和家人的支持,邓玉华战胜了一次次磨难、克服了一个个困难,又一次次站到舞台上引吭高歌。
如今,虽年近古稀,邓玉华艺术青春不衰。她的决心很坚定:“我将生命不息,歌声不止,把有限的生命献给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事业! ”(中国艺术报/姚喜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