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不冬不 冬不/弄丑丑 弄丑/壮丑 壮丑/壮 壮壮/壮 壮。哐哐哐、嚓嚓嚓、喽喽喽。……唢咪唻唻、夺咪唻唻、咪呐多呐唢啦唢。
这些宛转悠扬的锣鼓声、唢呐声、萧笛声在乡村中像清清泉水一样流淌,从乡村中传向远方。这就是闻名遐迩的渝东石柱土家族民间打击乐、吹打乐。
《石柱县志》记载:“民间艺术:音乐主要有民间歌曲、民间打击乐、民间吹打乐3种。”
石柱打击乐有鼓、锣、马锣、二锣子、钹、釵子等。石柱吹打乐有唢呐、横笛、竖萧、瓮弦(即中音二胡)、小鼓、小釵锣、包锣等。打的用心打,吹的用心吹,同心合“唱”,共同演奏出一曲曲优美动听的音乐,有如十八般武艺竞技,精妙绝伦,恰到好处。那浓厚纯朴的民族风情,宛如张贴在大山深处的名画,令人美不胜收。那浓郁芳香的乡土气息,仿佛石上清泉一样,汩汩滚流在美丽的土家山川之中。
击打乐器者,皆为地地道道的山寨农民。他们穿着十分朴素,眼角眉梢却挂满大山般的忠厚和老实,心里装着一颗赤胆和善良,是非分明,爱憎分明。或男或女,经劳动练大的手指十分粗大,有着钢筋般的力量,而一旦操持起这些打击乐器来,却变成了玉指纤纤的女人,似乎能够纳鞋、扎花、刺绣。
在山寨中,他们平时是农民,到时是艺人,就凭一双巧手,打击出气吞山河的音乐,打击出排山倒海的音乐,打击出民间艺术的瑰宝来。抗日战争时期,南宾镇街口面房的锣鼓师田祥厚,不仅锣鼓打得好,而且还能勤动笔墨记下“鸡公生蛋”、“状元红”、“过桥”、“青蛙跳水”、“鲤鱼打庭”、“貂耳上树”等300多个锣鼓曲名或称调子,当地人称锣鼓引子。曲名有基本固定的头子和尾子,南路的下路、南宾等地的乐器由鼓、大锣、马锣等组成;北路的西沱、临溪、石家、王家等地的乐器由鼓、锣、钹、小锣或大腕锣即二锣子组成。演奏者,年龄最小的为10岁左右,最大的有80多岁高寿者,还有10多岁的女青年。临溪、石家、王家一带竞技者竟艺时,有的还吸取川剧锣鼓发点子的打法,即兴创作曲牌名,博得山民叫绝,拍手称妙。
聪明的土家艺人,将锣鼓响声称为“冬不”、大罗声为“噹”,锣钹合击声为“壮”、钹声为“丑”,马锣或小锣声为“弄或喽”。除开头子和尾子外,如“过桥(又称夹丁丁)”曲名记为“弄丑丑 弄丑 弄丑|/壮丑弄丑/壮弄”、“鸡公生蛋”曲牌名记为“弄弄 弄弄/弄弄 弄/壮壮 0壮/壮丑壮:||:弄弄 弄/壮丑 壮/弄弄 0弄弄/壮壮 0壮壮||弄弄弄弄/壮壮 壮壮”、“青蛙跳水”曲牌名记为“冬不冬水 冬不/壮弄 弄/冬不冬不 冬不/丑弄 弄/壮弄 弄弄/丑弄 弄/壮弄 丑弄/壮丑 弄:||”
在石柱县,艺人们又称打击乐为耍锣鼓,在土家族民间流传较广,不同的乡镇有同一“引子”,而打击技巧相异。临溪、王家、石家乡镇一带一般为5人演奏,其节奏非常鲜明,清新有趣,耐人寻味。枫木乡、黄水镇一带的“抛马锣”比较著名,演奏时将马锣敲击一下抛向2至3米高的空中,然后又十拿九稳的单手接着再敲,忽而又抛向高空,这样复接复敲复抛,循环往复,别出心裁,1996年在黔江地区首届民族民间吹打乐器比赛中,枫木乡的“抛马锣”独领风骚而中奖,中央民族学院教授毛继增看后,给予高度赞扬,堪称一绝。
石柱农村遇到节庆、寿诞、乔迁之喜时,这些打击乐器的演奏者们即是老板请去的坐上客。在接受了主人的礼信后,根据不同的情景,或4人、或5人站成一排不动,从300多个锣鼓调子中,随便挑出1个击打。打鼓的好比主演主角,打锣、打钹、打马锣、打小锣的好比次演配角。每起一个调子,配角看主角的鼓槌怎么动、怎么划,便知将要击打哪1个调子,然后心领神会,默契配合,打的既不多一分,又不少一寸,信手拈来,水到渠成。如唱歌一样,内行一听方知是否走调,外行一听只知在吼在叫。鼓在他们手里,仅凭一对木槌,声音时而激越,时而奔放,时而凝重,时而轻盈。钹在他们手上,就如玩具,无论闷击、亮击、侧击,还是柔击、挤击、缓击、急击、盖边等不同的花样,都让人耳目一新。马锣在他们手中上下翻飞,如自由自在的调皮猴,能打出抛锣、单锣、花锣等不同技法。
土家人有句嬉言叫做“聪明的鼓,明理的钹,壮梆(即愚钝)打大锣”。其实击打大锣者并非愚钝者。你看,大锣在他们手中,通过击心、击边、轻击、重击、急击、缓击,发出的长音、短音、清音、浊音、厚音、薄音、轻音、重音,将人们带进不同的情感之中。打击乐器的演奏者们,通过一双精巧的小手,使乐器发出的声响模仿飞禽走兽、山川虫鱼、丰收平安,形态逼真,“鸡公生蛋”、“鲤跃龙庭”、“喜鹊闹梅”、“鸳鸯戏水”、“貂耳上树”、“野鹿衔花”、“风吹牡丹”、“古树盘松”、“四季发财”、“二龙抢宝”如此等等,硬是魅力无穷,活灵活现,令闻者妙趣横生。
渝东石柱民间的吹打乐器,萧笛二胡、釵锣包锣、唢呐木叶等,也是由农民和手工者组成的把玩品。凡遇红白喜事、年节庆典,艺人们相聚把玩,形成一条亮丽的风景线。演奏的乐曲,北路的临溪、西沱等地十分讲究深沉、重、优雅;南路的下路、南宾等地非常激越、高亢、欢快。有独奏、合奏、重奏。重奏中的词句,旋律优美生动,令人触景生情,仿佛置身其中,乐不思蜀。河嘴、石家、黄水、枫木等地的有些艺人,还流行于用木叶吹歌,能吹出各种曲调,别具一格。恋人们吹的叫木叶情歌,艺人们吹的叫木叶欢歌,歌声如鸟鸣犬吠、画眉婉转、喜鹊喳喳、黄鹂啾啾……在山水田园、大自然之中,让人心旷神怡,给人美的享受。
渝东石柱民间的吹打乐,就像园中的鲜花一样,年复一年,四季飘香;就像挂满枝头的累累硕果,甘甜沉醉;就像一群群美女帅哥,令人痴迷。勤劳丰收、善良友爱、忠厚勇敢、快乐平安、社会和谐、踩棘为路、克难攻坚等等无不凝结在这吹打乐和打击乐中,活像浩荡的龙河流淌不息,唱成一曲生命不老的赞歌,由古到今,永久传唱,千古不衰。 (作者:陈鱼乐 作者单位:重庆市石柱土家族自治县司法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