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山东省教育厅主办,山东艺术学院承办的“泰山学术论坛——区域音乐文化研究专题”在济南举办。期间,来自山东省文联、山东省艺术研究所、中央民族大学以及山东艺术学院等10余所院校的师生围绕鲁南五大调、长岛渔号、胶州八角鼓、微山湖端鼓腔等山东戏曲音乐文化做了广泛、深入的交流与探讨。
山东戏曲艺术历史悠久、品类繁多。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域内就有优伶出现。被戏剧界称为“南昆北弋东柳西梆”四大古老剧种之一的“东柳”,即为流行山东已达500余年的“柳子戏”。据山东省艺术研究所研究员安啸梅说,2006年底至2007年底,山东省艺术研究所曾对山东戏曲分布、存在情况进行了全面调查。“调查回收的表格数据显示,20世纪90年代前,山东各地流行的戏曲剧种有30余种,但现在流行的剧种只有18个。山东本地的罗子戏、蓝关戏、八仙戏等已没有剧团演出,曾在山东境内活跃的外地剧种黄梅戏、越剧等剧团如今也已销声匿迹。”
王国维曾说:戏曲,歌舞演故事也。戏曲要发展,离不开戏曲音乐。戏曲音乐是一个剧种的灵魂,每个剧种都有自己独特的音乐风格,一个剧种发展到什么程度也主要是通过音乐唱腔来体现的。国家一级作曲家栾胜利在日前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原来中国有360多个剧种,近30年消亡了100余个。“这其中有很多原因,但主要原因在于戏曲音乐的式微。老百姓不愿意听了,必然遭到时代的淘汰。”
“保护传统音乐资源是以人为中心实现的,而以传承和传播音乐文化为己任的专业教学在经历了‘文革’时期对民间音乐的全盘否定以及港台歌曲对原生态民歌的强烈冲击后,渐渐被边缘化。民歌、戏曲、曲艺课程越开越少,许多青少年对自己音乐的‘母语’一无所知。”安啸梅说,在大学授课时,她曾在课堂上问学生们是否知道他们所住地域有什么戏曲剧种,提问后,原本热闹的教室变得鸦雀无声,少有学生能回答她的问题。“这就要求在音乐教育、音乐创作等方面加强对传统音乐的关怀。传统音乐在自身文化内部如果得不到系统的传递,未来的发展势必面临断裂的危机。”安啸梅说。
为了加强山东省内各戏曲院团与高校之间的人才、资源对接,培养更多戏曲音乐创作人才,推动山东地方戏种的传承、发展和创新,10月中旬,山东省举办了2012山东地方戏曲音乐创作培训班。在为期近一个月的培训期间,共有来自山东省柳子剧团、山东省吕剧院等省内各大院团的25名学员参加。学员们进行了主题创作与旋律写作,先后聆听了12场国内知名作曲专家的讲座,并赴上海、河南、北京等地观摩学习。
作为此次山东地方戏曲音乐创作培训班的授课教师,山东省著名戏曲音乐理论家、作曲家高鼎铸告诉记者,2012山东地方戏曲音乐创作培训班原定为“强化提高”班,主要针对以前参加过培训的19名学员。但考虑到有些地方院团没有专业作曲人员,为了剧种发展,最后又由地方推荐了一些有一定基础的年轻人,把学员增加到25人。“这样的培养方式很好,在基层院团演出淡季的时候,可以把学员集中起来培训,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从而使山东地方戏曲的创作队伍慢慢壮大起来。”
山东省委宣传部副部长刘为民说,现在山东地方戏的作曲,起点是掌握了一定传统素材的人在向音乐现代作曲技法发展方向走。“我觉得下一步还应该鼓励具有高超现代作曲技法的人,特别是高校优秀作曲毕业生,沉下心来致力于山东戏曲音乐的创作。”
山东省委宣传部副部长、省文化厅厅长徐向红认为,山东戏曲要发展,必须建立在山东地方音乐风格基础上。“地方戏音乐由于独具特色,所以作曲人员只能靠地方培养。舞美、灯光、演员等都可以外请,唯独音乐创作人才不可以,只有了解山东民情的本土人才才能创作出‘接地气’、有韵味的作品。”(中国文化报/ 陈丽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