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8日晚,中国著名指挥家郑小瑛携厦门爱乐乐团在俄罗斯上演了“土楼北行”首场音乐会(刘旭/摄)
10月18日、20日,作为正在俄罗斯举行的“中国文化节”的重要活动,中国厦门爱乐乐团在俄罗斯首都莫斯科柴可夫斯基音乐学院和圣彼得堡马林斯基剧院音乐大厅举行了两场演出,俄罗斯观众以雷鸣般的掌声肯定了乐团的精彩表演。
作为中俄两国共同培养出的指挥大师,83岁高龄的厦门爱乐乐团总指挥郑小瑛已经成为中俄文化交流的典范人物,她手中的指挥棒指引着来自东方的清新旋律、无限魅力和无尽情怀,令音乐会现场的1000多位俄罗斯听众为之倾倒和陶醉。
音乐会以曾荣获首届中国音乐金钟奖的《土楼回响》交响曲为主打曲目,并演奏了《霸王卸甲》、《边寨音画》和《意大利随想曲》等中俄经典作品,为听众带来了一场独特优美又蕴含中国民族特色的听觉盛宴。演出结束时,听众久久站立,为厦门爱乐乐团的年轻音乐家们鼓掌,更为郑小瑛呐喊。
俄罗斯姑娘丹茨娅说,她很喜欢琵琶曲《霸王卸甲》,这是她第一次见到琵琶这种中国的传统乐器。另一名女观众加兹洛娃说,无论从《意大利随想曲》的演奏水平还是所倾注的情感来说,厦门爱乐乐团都不逊于她所听过的其它交响乐团。观众奥莉加更是对乐团的演出赞不绝口。几年前,她曾经在中国看过乐团的演出,这次能够在家门口欣赏到乐团的演出,着实让她喜出望外。她说:“郑小瑛是一位天才的指挥家。她爱俄罗斯,热爱俄罗斯的经典音乐。每次观看她的演出,我都能感到她与俄罗斯一定有着不解之缘。”
正是如此,郑小瑛不仅是一个让中国人感到骄傲的名字,也是俄罗斯音乐界的光荣。上世纪60年代,郑小瑛曾在莫斯科柴可夫斯基音乐学院交流学习,既是当时中苏文化交流的亲历者,也是受益者。学成归来的郑小瑛成为中国第一位交响乐团女指挥家。
饮水思源,师恩难忘。郑小瑛说:“这次访俄演出是感恩和回归。希望通过这次演出,将我感恩的心情传递给俄罗斯,续写两国人民的友谊。”演出开始前,郑小瑛用流利的俄语向观众介绍乐团及半个世纪前她留学莫斯科的经历,令俄罗斯听众十分欣喜,赢得热烈的掌声。1998年,郑小瑛创办了中国第一家“民办公助”乐团——厦门爱乐乐团,400多位青年音乐家曾在乐团工作过,音乐家的平均年龄只有30岁。这一次,在世界多个国家和地区留下了足迹的厦门爱乐乐团终于来到莫斯科。
莅临音乐会的中国驻俄罗斯大使李辉、俄中友协主席米哈伊尔·季塔连科院士、莫斯科柴可夫斯基音乐学院院长亚历山大·索科罗夫对演出给予高度评价。亚历山大·索科罗夫说:“在音乐学院筹备建院150周年庆祝活动之际,厦门爱乐乐团的到访是一件令人欣喜的事件。郑小瑛指挥是音乐学院的毕业生,她是一位杰出的大师。”圣彼得堡市文化委员会代主席伊拉里奥诺夫指出,本次演出是圣彼得堡市音乐界同中国音乐界同行的又一次成功合作,也是圣彼得堡市文化事业的一件大事,将为促进圣彼得堡市文化繁荣和文化多样性发挥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俄罗斯国家电视台文艺频道、圣彼得堡市第五电视台及马琳斯基剧院影视部等3家电视频道对演出予以全程录制,并在当地黄金时段播出。在接受“俄罗斯之声”采访时,郑小瑛表示,音乐家必须能演奏自己民族的音乐,厦门爱乐乐团的首要任务就是让世界人民了解中国的传统音乐。这一次,乐团为观众奉献的这两场独具中国民族特色的文化盛宴,有助于俄民众更好地了解中国文化。(中国文化报/丛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