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誉为“音乐家的摇篮”的上海音乐学院日前迎来了85周年校庆。85年来,一批批音乐才子在这里崭露头角,一代代歌唱大师在这里初试音啼。秉持着“永远为人民歌唱,永远歌唱真善美”的信念,在爱国情怀与崇高理想的引领下,越来越多的上音学子在国际舞台上唱响“最炫中国风”。
上海音乐学院的前身是1927年创办的国立音乐院,首任院长为蔡元培。新中国成立后,学院各学科的领衔教授,均拥有深厚的爱国情怀与社会责任感,如萧友梅、黄自、贺绿汀、周小燕等。越来越多从海外归来的学子,也会选择上音作为报效祖国的平台。
“上海音乐学院一直坚持宁缺毋滥,招一个培养好一个,这就是社会责任感。”上海音乐学院副院长、中国音乐家协会副主席廖昌永说,“中国音乐文化灿烂悠久,不能到了我们这里,拿出去的都是山寨品、舶来品。”
如何在借鉴西方专业教育的基础上,摸索出中国民族音乐的教育之路?如何才能培养出更多优秀的音乐人才,在世界舞台上传播中国艺术?上音85周年校庆活动中,国内众多音乐院校的院长们集聚一堂,各抒己见,“一手抓住传统,一手伸向西方”成为大家的共识。
上海音乐学院院长许舒亚表示,中国现代音乐教育应当从音乐学院出发,探索和完善中国文化核心价值的艺术学学科体系建设。必须以世界的眼光看待中国音乐文化,通过推进国际合作与交流,进入国际舞台,增强影响力和话语权。
作为我国最早开展音乐专业教育的院校之一,上音在成立之初便根据国情,在传授西方音乐理论之外,特别增设了传授我国民族乐器演奏技术的国乐组,形成了底蕴深厚的历史文化和特色鲜明的办学传统。
与此同时,为了达到中西合璧的人才培养效果,上音始终与世界一流的音乐学院和音乐家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如举办国际音乐院校校长论坛,邀请世界一流的专家来学院讲学,并聘请许多国际著名的音乐家为学院名誉教授或客座教授等。学院还对在世界音乐舞台上卓有成绩的华人音乐家,启动了来去自由的“签约教授制”,如钢琴大师傅聪、作曲家谭盾、歌唱家张建一、指挥家汤沐海等,都成为了上音的签约兼职或特聘教授。“我们需要从顶层设计开始,重新梳理资源,打破学科壁垒,寻求体制机制的突破。”许舒亚说。
“学校以前是关门办学,并不看重艺术实践,虽然国际国内获奖无数,却始终有与社会脱轨的感觉。”廖昌永坦言。最近几年来,随着改革理念的深入,上音实现了创新转型,“现在我们不但是一个科研教学单位,更是城市文化建设的参与单位。”
近5年来,上海很多城市文化建设活动都可以看到上海音乐学院参与的身影。每年200多场音乐会中,深入城市各个区县、街道举办的就有70多场。上海音乐学院师生共有近500部(项)新作品以唱片、乐谱出版、音乐会演出等形式问世。其中不少作品在国内外作曲比赛中获得优异成绩,部分作品获批为上海市文化发展基金会上海市重大文艺创作资助项目。
据悉,未来上海音乐学院办学会更加强调“交叉协作”的模式。廖昌永说:“以前各个院系各自为政,艺术实践也相对独立。以后我们将着力打破师门、校门、国门,通过原创歌剧等创新创作形式,加强跨专业团队合作,争取让中国音乐产生更大的国际影响力。”(中国文化报/俞 菀 许晓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