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出任务最重时一天赶5场
1998年,17岁的巩发艺以学校优秀毕业生的优异成绩毕业,带着对京剧艺术的热爱,来到了青岛京剧院上班。剧院在坚持“传帮带”的优良基础上,打破论资排辈的演出惯例,大胆培养青年才艺,良好的成才环境,让渴求上进的巩发艺等年轻演员如鱼得水,脱颖而出,他也由一名京剧学生成长为优秀的京剧工作者。
工作不久,院里排练了京剧武生中的经典曲目《八大锤》,巩发艺在其中饰演陆文龙。演出当天,青岛京剧院特意把巩发艺的老师周文林从济南请到青岛,对巩发艺的京剧表演进行指导。
恩师助阵,巩发艺那天的临场发挥酣畅淋漓,得到剧院领导和观众的好评。“巩发艺基本功扎实,舞台表现和唱念都很有韵味,和其他演员比起来毫不逊色。”周文林老师的肯定与表扬,让初入社会的巩发艺信心倍增。
青岛京剧院从2004年开始,启动了“回家看看”京剧送戏老年公寓、敬老院百场公益演出活动,每年坚持为老人们送戏上门。按照惯例,从大年初一到元宵节,是公益演出最集中的时段。
作为演员队队长,巩发艺带着同事们,放弃节假日,挨个到老年公寓送戏。巩发艺说,老人比较喜欢《三岔口》、《李逵探母》、《坐宫》等传统曲目,尤其是看到《李逵探母》、《坐宫》等戏曲,触景生情,就会有老人流下泪水。他说:“我们此刻也深深感受到亲情的温暖与文艺工作者肩负的责任。”
2007年,青岛京剧院和青岛市教育局合作开展“京剧小花朵”演出活动,在四方大剧院为小学生轮番演出。
也就在那时,巩发艺迎来了自己演出任务最重的一段日子。“当时在40天的时间里,《闹天宫》演了120多场。”巩发艺说:“从早上睁开眼换上装,到晚上卸妆,一天要演两三场,最多的时候演了5场。卸妆时,妆在脸上留下了深深的痕迹。”但孩子们的纯真和掌声,让他坚持下了那段最艰苦的时光。
坚守京剧20年只因为“喜欢”
在青岛京剧院工作十几年来,长相清秀的巩发艺,先后饰演了《武松打店》中的武松、《林冲夜奔》中的林冲、《秦琼观阵》中的秦琼等角色,先后获得了省红梅大奖赛银奖、省京剧优秀青年演员大赛银奖等奖项。今年9月,凭借《夜探浮山》的精湛技艺,更是斩获第七届全国青年演员电视大奖赛铜奖,获得了业内的肯定和观众好评。
为了备战第七届全国青年演员电视大奖赛,巩发艺多次奔赴天津,虚心向京剧大家张幼麟先生请教。其中一次在天津住了20多天,在张幼麟先生的指导下,巩发艺对京剧的理解和武生的表演水平都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功夫不负有心人,《夜探浮山》正式演出时,巩发艺将剧中的主人翁贺天保表现得淋漓尽致,获得了戏迷一致认可,捧得京剧界最高赛事第七届全国青年演员电视大奖赛铜奖。
“巩发艺是年轻演员中的‘老大哥’,对京剧艺术的热爱,对工作的热情都是院团里年轻人学习的榜样。”青岛京剧院院长郭建青说,去年,巩发艺夫妻的儿子出生后,他们本可以有一位请假或者轮流休班,但是巩发艺将父母接到青岛,帮助自己带孩子,夫妻俩则坚持在工作一线。
不知不觉间,巩发艺从事京剧事业已经20年了,也成为青岛京剧院响当当的顶梁柱之一。他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对一名京剧武生演员来说,唱、念、做、打、翻是武生演员所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每天练功是一件很枯燥的事情,压腿,踢腿,朝天蹬,拉戏,夏练三伏,冬练三九。但是还是有很多人愿意付出,原因很简单:“喜欢”。
“我也正是因为这份喜欢,所以在京剧这片阵地上坚守着,努力演好每出戏,以最好的状态奉献给喜欢我的观众,喜欢京剧的观众。”巩发艺的话掷地有声,就像他当初痴迷武生演员舞枪弄棒一样,好奇而实在。(大众日报/薄克国 蒋兴坤 通讯员/白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