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音在线 >> 人物动态 >> 史掌元的“笔锄协奏曲”

史掌元的“笔锄协奏曲”
录入时间:2012/2/20 10:36:00 来 源:中音在线     [音乐教程]    

  从1959年开始,一首叫做《唱得幸福落满坡》的歌曲被人们传唱了半个多世纪,唱遍祖国的大江南北、高山平原,甚至被翻译、传播到国外。曲作者史掌元的名字,也伴随着它具有浓郁民族风格的旋律为人们所熟知,堪称全国最著名的农民作曲家。日前,我从自己居住的城市出发,骑着铁驴——一辆老旧的自行车到史掌元家乡昔阳县界都乡里安阳沟村拜访了这位乐坛奇人。

  行至昔阳县城东北角左拐,沿着317省道东行10多公里,路北面看见一块标有“前安阳沟”的牌子。很显然,前安阳沟是里安阳沟的姐妹村。在这里拐下省道,穿过两边散布着农家院落的前安阳沟,再往北走两三公里,就可以看见深山中隐匿着的里安阳沟。

  里安阳沟属于太行山区一个很闭塞的小山村,周围峰峦叠嶂,沟壑纵横,远不止“七沟八梁一面坡”,生存条件比与之相距20公里的曾经红遍全国的大寨要差很多。不过,从脚下迂曲狭仄却异常洁净的村中小路,可以看出这里人们双手的勤劳与心灵的安逸。

  几番打问,好不容易找到坐落在一处小山坡上的史老家。这是一个没有高高院墙围护的普通农家,西北两面呈“L”形排列着七眼石头窑洞。窑洞前有一溜窄窄的月台,其余大部分地方都栽种着各色蔬菜,绿叶黄花、鲜茎嫰瓜充分享受着山风的吹抚与阳光的照耀,几乎跟一片庄稼地没有什么区别,是极典型的野趣十足的农家院落。菜畦里,一位佝偻着腰的老大娘正在劳作,想必是史老的夫人,我便径直问询史老在家否。老大娘说老头子刚刚出去,估摸是到街上与人们唠嗑去了。我返身再到村里面寻找,果然在戏台附近找到他老人家。史老拄着两支拐杖站在路边,正与几位老乡说着什么。对我这个冒昧前来造访的陌生人,慈眉善目、笑容满面的史老表示欢迎,并邀我到家里叙谈。

  史老的耳朵有点背,拄着双拐走路也很慢,头发倒是白的少黑的多。我猜他的年纪应该在80岁左右,没想到他竟然属1920年的 “猴子”,已经91岁高龄了。史老一生共养育8个男儿、4个女儿,是四世同堂大家庭的老家长。问起史老健康长寿的原因,他说没有什么特别的,吃了一辈子农村的粗茶淡饭,种了一辈子山里的瘦土薄田。不过,史老生性乐观,闲下来常和乡亲们聚在一起拉二胡、吹笛子、唱山歌。在村业余晋剧团里,他饰演胡生角色,还是挑大梁的团长。别看一个小小农村业余晋剧团,他们能够连续演唱三天三夜不重复的戏本,周围数十里的村村寨寨都请他们去演唱过。这在我一路打问史老家乡时,早已从一些老乡的口中得到了证实。

  史老的文艺爱好和特长,决不仅仅用来自娱自乐,打发单调无聊的农闲时光,而总是与时代、与人民的需要密切结合在一起。抗战时期,他用民歌和新编戏剧宣传党的抗日主张,控诉日寇罪行;解放以后,他编创歌曲歌唱社会主义新生活,激励人们热爱集体,积极生产;改革开放后,他颂扬党的富民政策及各种新事物。上世纪50年代初的一首 《积肥小调》,是史老最早创作的歌曲作品,一唱给乡亲听,就受到他们的喜爱,并鼓舞起大家走集体化道路的决心。1959年,为参加全国业余歌手新作品大奖赛,史老从郭沫若、周扬主编的《红旗歌谣》中选取了一首 《唱得幸福落满坡》,经过自己精心地构思,再结合山西地方秧歌小调的一些音乐元素,创作出了一首欢快流畅、优美动听的曲子,一举获得大奖赛一等奖。虽然奖品只有一把二胡和一张奖状,但史老认为那是他一生中最大的收获和最宝贵的财富。

  讲到这首《唱得幸福落满坡》,史老还提起一段令人唏嘘不已的往事。原来,这首歌词的作者是陕西商县的房程华,一位与史老一样的地地道道的农民。由于当年编辑 《红旗歌谣》时,歌词被做了一些修改,词作者一栏最后便冠以商县民歌的名义出版了。史老给这首歌词配曲之后声名鹊起,但歌词原作者房程华却被长期埋没,鲜为人知。前些年房程华去世后,他的亲属为了了却老人心愿,争回歌词署名权及向音像公司讨要稿酬补偿,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陕西省的有关人员还到里安阳沟村来找史老作过证。相比房程华,史老确实比较幸运。尽管他先后创作过2000多首歌曲,其中不少给歌唱者与唱片商带来了丰厚的物质回报,而他则一直过着劳碌清贫的农家生活。

  有道是人各有志,志各不同。对于豁达恬淡的史老来说,物质财富很容易满足,艺术追求永远没有穷尽。他心里时常想的是怎样创作出动听的旋律,给这个世界多留下一部音乐作品。即使现在已经91岁高龄了,史老的创作欲望仍很强烈,当他得知我曾经写过诗歌以后,马上就鼓励我写点歌词,由他来配曲。我自知写不好歌词,更不敢劳驾史老给配曲,但透过史老安贫乐道的生活态度和近于痴迷的艺术追求,我似乎寻找到了他老人家健康长寿的秘诀:一手拿锄头,一手握笔杆,爱劳动,爱艺术,正所谓“劳者健,歌者寿”!(山西日报/任海成)
(编辑/石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