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音在线 >> 行业新闻 >> 吉林交响乐团携交响合唱《孔子》进京首演

吉林交响乐团携交响合唱《孔子》进京首演
录入时间:2012/2/23 11:21:00 来 源:中音在线     [音乐教程]    

  2月23日,以《论语》为灵魂,借鉴韶乐曲风,由作曲家、指挥家史志有作曲,孔子第75世后裔、词作家孔祥雨作词的音乐作品——大型交响大合唱《孔子》将在在北京音乐厅公开演出。

  2011年底,史志有带着这部作品在东北师范大学试演,只能容纳500人的礼堂吸引了900多位年轻观众前来观看,阵阵掌声甚至几次把音乐会打断。“从序曲开始,《孔子》就牢牢抓住了观众的身心,弦乐的旋律就像时光机一般,向观众讲述孔子曲折、辉煌的一生。”史志有说。

  作为这部声乐套曲的作曲者,史志有之前著名作品包括2005年创作的中国音画《清明上河图》,这一作品还曾参加上海世博会开幕式演出,并获得第三届国际音博会特别金奖。由他带领的团队修改完成的已故音乐家施光南遗作歌剧《屈原》,还获得了“五个一工程”金奖。

  2010年,史志有受邀去山东淄博,与民间韶乐研究者进行了交流之后,便开始了自发的韶乐论证工作。当时仅存的韶乐选段包括24段《箫韶九成·凤凰来仪》。让孔子听了之后“三月不知肉味”、在2000多年前尽善尽美的韶乐,究竟有什么独特魅力?什么才是真正的韶乐?

  为了体验、论证韶乐乐风,史志有精心研究了长达九卷的《山东音乐集成》,这部书记载了6065首曲子。“第一遍浏览,然后筛选出可能遗留韶乐曲风的曲子,在钢琴上过了三遍,天天弹,就这样弹了三四个月才完成。通过这样‘磨’的过程,我也终于发现了零零散散的韶乐的特点。”史志有说。

  “《孔子》中大量借鉴了韶乐的乐风,尤其是其中的第八乐章《美哉韶乐》。”史志有告诉记者,2010年系统研究、论证韶乐的曲风,无形中也为《孔子》做了最重要的铺垫。2010年5月,一次偶然的机会,通过亚洲文化交流协会,他偶然看到孔祥雨创作的歌词,才正式开始作曲,至2011年8月,交响大合唱《孔子》全部完成。

  已经完成的交响大合唱《孔子》,由包括序曲在内的12个乐章组成。“《孔子》这部作品的音乐,首先要把听众带到中华文化的浩瀚海洋之中,带着他们聆听各个段落所体现出的中华文化。从引子一开奏,就将观众的听觉紧紧抓到音乐之中,而不是被动地聆听。”史志有告诉记者。

  “用山东方言演唱的《杏坛之歌》,以齐鲁地域特有的语言形式,歌颂了孔子教学的思想。这一活泼的演绎形式,让观众忍不住为其拍手打起了节拍。”李旗告诉记者,交响大合唱《孔子》就是通过这样的形式讲故事。“三五小顽童,游戏筑土城,城墙拦路起,自当守城兵。孔子车马至,拨马绕城行。车轮轻轻躲,莫毁童心城。一代圣贤心,尚与童心通”的“童心城”一章,则通过合唱团模拟童声的唱法,诙谐轻松地抓住了观众的心。

  “《孔子》每一章的歌词都不长,但需要通过各种音乐表现形式来展现,不能落入俗套,这是作曲中最难的部分。”史志有告诉记者。为此,《孔子》的作曲完全打破了一切作曲的曲式束缚,让旋律完全为歌词服务,观众在聆听时不再有“预见性”,而是完全跟着旋律走,把观众的思维一直“扣”在音乐上。

  音乐结构的创新也为配器带来了困难。“每个篇章的谱曲平均只用了一天的时间就完成了,但整个作品的配器,用了7个月的时间。”史志有举例说,第一章“圣歌”的序曲,既是全章的序曲,也是整部作品的序曲。就像讲故事第一句就得吸引听众一样,大幕拉开,孔子的音乐形象就要准确地出来,所以,在这一序曲的配器上,难度最大,也下了最大的功夫。配器的风格也区别于市场上的“高响亮”,而是注重配器整体的严格的布局结构,因为,只有严格的布局,观众听着才合理,否则就容易产生听觉疲劳。

  《孔子》也不会止步于北京。李旗告诉记者,首演之后,亚洲文化交流协会将在遍布全球的孔子学院、世界各地的华人社区进行全球巡演,继续传播《孔子》这部韶乐因子与传统文化灵魂结合而成的作品。(来源:中国文化报/鲁娜)

(编辑/石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