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器乐制作艺人阿布都索普尔与冬不拉的半世情缘
录入时间:2012/2/4 12:32:00 来 源:中音在线 [音乐教程]
64岁的维族老人阿布都索普尔居住在新疆乌鲁木齐,早已退休在家的他却有着充实而忙碌的生活。老人经营着一家以自己名字命名的新疆民族乐器厂,门脸虽小,但却在当地极富盛名。老人几乎每天都要去厂里看看并亲自操作制作乐器的一些关键步骤。不过,对于阿布都索普尔来说,他最感兴趣和最拿手的还要算是冬不拉的制作。
冬不拉是一种哈萨克族民间流行的弹拨乐器。音箱呈扁平或瓢形状,琴杆细长,上面有8-10个品位,两根琴弦可奏出三至八度的和音。
尽管阿布都索普尔来自维族家庭,但他从小就见识过不少同聚居在新疆的哈萨克族的经典乐器,特别是对冬不拉兴趣尤浓。“对于冬不拉,我从小就很感兴趣,正式接触它是从1962年开始,到现在已经50年了。当时家里也有做新疆民族乐器的历史,后来也是跟人学,做过徒弟,到后来开店,给别人做加工到自己独立做出成品。”
阿布都索普尔曾供职于当地的木卡姆艺术团,为演奏者制作乐器。中途因身体原因病退,但病情稍好,他因割舍不了自己的爱好,便开了一家乐器厂。阿布都索普尔告诉记者,冬不拉的制作工艺较为繁琐,在他的厂里,一般要由七到十人才能完成整个冬不拉的制作流程。“冬不拉制作的工序很繁杂,一般冬不拉成品都会分为高、中、低档。一般高档的需要一整周的时间,而普通的大概需要3到6天时间不等。一般完成一把冬不拉的制作程序有十几步左右,最初要把它做出一个大体的成品,这个步骤需要2到3天,之后需要对其打磨、抛光、喷漆,然后进行音品、旋钮的摆放,再对它进行调音。在整套工序中,除了打磨和喷漆,其他都是手工完成的。”
老人介绍说,制作冬不拉,选材是非常重要的,要采用上好的松木或桑木。此外,冬不拉在工艺上也颇为讲究,琴箱、琴杆上的纹饰较为繁复。这些纹饰大多以黑白两色为主,并以极微小的颗粒状形式镶嵌于乐器表面,图案丰富。“像这些有黑白镶嵌装饰的冬不拉,属高档的产品,都是用牛角和牛骨做的。这种制作的方式,第一,它相当费工;第二,像这些花纹打磨之后效果会非常得好,与普通的用塑料装饰的完全不一样。按照用户的需求,这些装饰从高档到低档有牛骨、塑料和纸这三档来区分。这些牛骨或塑料类的细小装饰通过电动切割开后,每一颗都是经过手工镶嵌而成的。”
现在阿布都索普尔的乐器厂在当地很有名气,前来订做乐器的演奏家都排起了长队。据说,要在阿布都索普尔的乐器厂订做一把冬不拉,至少得等上一到两个月的时间。这其中也不乏来自新疆及其他地区各艺术院校甚至来自于海外的需求。
生意红火了,阿布都索普尔的生活也更加忙碌了。他告诉记者,自己每天都要到厂里,对于冬不拉的关键制作环节更愿意亲自动手。“一般都是由分工形式来完成的,像重要的部分都是由我来做的,一些次要的部分譬如上花纹等较为简单的事情都是由徒弟来完成的。像调音这样重要的部分都得我自己来做。”
如今,阿布都索普尔的两个儿子继承了他的事业,其中一个在父亲开的厂里做工,另一个已经独立门户,开启了属于自己的一番天地。
平日里,家人总是劝阿布都索普尔注意身体、多休息,可是老人除了去乐器厂,就是把自己关在家中的工作室里,摆弄研究乐器制作的小部件。在他看来,清清静静地在自己的小房间里做上一把冬不拉,就是生活中最最惬意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