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音在线 >> 名家名曲 >> 《采茶舞曲》的创作故事

《采茶舞曲》的创作故事
录入时间:2012/3/31 16:01:00 来 源:中音在线     [音乐教程]    

  1983年,宁波籍著名音乐、戏剧家周大风创作的《采茶舞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作为亚太地区优秀民族歌舞保存起来,并被推荐为“亚太地区风格的优秀音乐教材”。这是中国历代茶歌茶舞得到的最高荣誉。

  《采茶舞曲》原是作者创作的《雨前曲》里的一支插曲。1955年初,浙江省里一位领导告诉周大风:“周总理说杭州山好、水好、茶好、风景好,就是缺少一支脍炙人口的歌曲来赞美。”1958年春天,时任浙江越剧二团艺术室主任的周大风和全团50多人到浙江泰顺山区巡回演出。他与村民们一同采茶、插秧,繁忙的生活激发了他的创作灵感。5月11日晚,他以越剧与滩簧相结合的技法,吸收浙东民间器乐曲音调,并采用有江南丝竹风格的多声部伴奏,一个通宵写出了《采茶舞曲》词、曲和配器,第二天就交给当地东溪小学排演。小学生们一学就会,随着欢快的节奏,很自然地手舞足蹈,摹拟采茶动作,边唱边舞到校门外的茶山上采起了新茶。

  《采茶舞曲》创作成功后,他又一鼓作气,三天时间写出了九场大型越剧《雨前曲》。这一反映粮茶生产相辅相成的新戏,在杭州、上海等地演出成功后,同年8月赴京演出。时任中央宣传部副部长周扬观看演出后,即号召首都文艺界人士前来观摹。

  9月11日晚,周总理和邓颖超在长安剧场观看该戏后,与演员们谈了一个多小时。周总理说:“《雨前曲》写了生产发展从不平衡到暂时平衡,又不平衡,再平衡……主题很好,有哲理性。只是戏剧性还不够 ,可再加工。《采茶舞曲》出现多次是好的,曲调有时代气氛,江南地方风味也浓,很清新活泼。”周总理还专门叮嘱周大风:“有两句歌词要改(原词‘插秧插到大天亮,采茶采到月儿上’),插秧不能插到大天亮 ,这样人家第二天怎么干活啊?采茶也不能采到月儿上,露水茶是不香的。作者缺少生活,建议你到梅家坞再去生活一段时间,把两句词改好,我是要来检查的…… ”

  周大风当时以为总理是与他开玩笑的,想不到几年后的一天,他在西湖梅家坞体验生活时,突然一辆轿车停在他身边,走下来的是周总理,他笑着说:“周大风,你果然来体验生活了,词改好没有?”周大风内疚地表示还没有改出来。周总理亲切地说:“你要写心情,不要写现象。戚秘书,你记下来:‘插秧插得喜洋洋,采茶采得心花放’。这样改,你看如何?不过只给你参考,你还可再改,改好了重新录音。今天我有外事任务,再见!”日理万机的周总理,如此关心一位文艺工作者和一支歌曲,这使周大风感动不已,终生难忘。

  这两句歌词改得好,《采茶舞曲》插秧那两句从此就用了周总理修改的新词。文化大革命开始后,《采茶舞曲》和周大风受到了批判 。起初还是过过场,后因江青说了一句“越剧是六十年代怪现象,是靡靡之音 ”。于是,造反派把此曲也当成“大毒草”来批判,周大风因此吃了不少苦头。直到1971年,毛泽东主席路过杭州,在火车上召见浙江省委书记,忽然点名要看《采茶舞曲》。那位省委书记说是“ 大毒草 ”,毛主席说了12个字:“毒在哪里,我看好的,出了新的。”还有陈毅等老一辈党和国家领导人也很喜爱《采茶舞曲》。1972年,西哈努克亲王到杭州,也点名要看《采茶舞曲》,周总理指示在西湖国宾馆前广场上演出,在宾馆凉台上观摩的他和西哈努克亲王拍手击节唱和,乐也融融。